而被围的德军第16集团军兵力大概有12万,只有参与包围的苏联红军人数的一半。而且苏联红军破坏了德军依托的铁路线,使得德军的后勤供应十分匮乏。
斯大林大喜。如果能够歼灭12万德军,将给与苏联红军巨大的鼓舞。而且此时德军全线遭到苏联红军的沉重压力,导致德军不可能拿出足够的部队前来为被围的德国第16集团解围。
但苏联红军总参谋部可没有这么乐观。这是自战争开始以来陷于合围的最大规模德国重兵集团。而苏联人对包围这么多德国人还远远没有准备,甚至在心理上也很难一下子接受。而要一下子吃掉这样一个强大的重兵集团,对于苏联人来说是不可能办到的。
包围圈里的精锐德军可不同于那些仓促上阵的苏军士兵。他们都是受到过专门的训练,实战经验丰富的老兵,其中还包括约2万名足够顽强,身穿不久前从里加车站送来的冬装(大多数是从犹太人身上剥下来的)的党卫军。在有充分的通讯工具的的条件下,德国人可以有效的指挥这些部队依托支撑点来实施顽强的抵抗,而不至于像苏联军队那样在包围圈里由于通讯中断被迅速打乱建制。更何况苏联人这个时候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实施进一步的穿插,渗透,尤其没有足够的装甲集团来实施分割歼灭德军。
但斯大林根本不给苏联红军总参谋部任何其他选择,斯大林对指挥北方作战的朱可夫下达了命令,“坚决消灭被围的德军部队!”
发出电报后,斯大林心情很是不高兴。这一仗证明了朱可夫的能力。最初,朱可夫下令进行空降,最初的时候,因为后勤不足,以及指挥不当,尤其是缺乏重武器,作为精锐的空降部队表现并没有想象中出色。
但1月1日,苏联红军还将空降部队投入德军阵地纵深,企图扰乱德国人的防御。从旧鲁萨发动进攻的近卫步兵第2军沿着德军几乎无人防守的深远后方一路挺进,包围了大约5000名德军。在霍尔姆(CHILM)德军被被围同时,一个更大的包围圈正在形成
当时,德军以预备队4个师加强防御,阻止了苏军的进攻。在1月5日,苏军另一只新锐部队---由北向拉穆舍沃进攻的近卫步兵第一军,由有南部进攻的第34集团军第42步兵旅会合于扎卢奇耶以北地区。在他们身后,德国第2军(冯。布罗克多夫-阿勒费尔德步兵上将指挥)和汉森炮兵上将的第10军的一部已经陷于德米扬斯克附近约60公里长的,30公里宽的包围圈。此次战役,苏军在维捷布斯克方向推进了250余公里,从南部迂回了德军第16集团军德米扬斯克集团。德第16集团军第2军及第10军一部约12万人被苏军包围在德米扬斯克地区。
这种连环包围是斯大林提出的,也曾经被红军参谋部反对过。现在斯大林希望朱可夫能够把这一仗打好。从而鼓舞苏联红军的士气。能够歼灭12万德国军队,就意味着苏联红军能够歼灭更多的德国军队。
德国当然不希望自己的重兵集团被歼灭,1月9日。原南方集团军的参谋长曼施坦因临危受命,被调去北方,直接指挥被包围的德国第16集团军。。
曼施坦因一到司令部立刻开始看报告。报告显示,苏联红军采取的是持续投入兵力进攻德军,以维持包围网的作战模式。这就导致了苏联红军的包围相当动态。今天某条道路被包围,明天就可能不被包围。
苏联红军无力维持铁桶阵,这让曼施坦因安心很多。但是苏联红军的动态包围是因为德国军队一直与苏联红军作战,能够持续击败苏联红军的部队,才导致苏联红军的围圈部队不停地更换,让包围圈看起来很动态。一旦德军没办法在冬季持续击败苏联红军的部队,看似动态的包围圈会很快变成铁桶阵。
搞清楚了局面的原因,曼施坦因立刻调查起了哪一支德国部队能够持续给苏联红军沉重打击。这个内容倒是很容易搞清楚,现在德国第16集团军下辖步兵第2军,步兵第6军,下设国防军第12,30,32,123,290步兵师,党卫军“骷髅”摩托化师,“艾克”集群,“阿尔科”集群,总兵力约12万人。
令曼施坦因讶异的是,在冰天雪地的苏联北部能够持续战斗的部队中,武装党卫军竟然名列前茅。
提到纳粹党卫军,曼施坦因就有些皱眉头。在波兰战役中,曼施坦因就与党卫军打过交道。那时候的纳粹党卫军倒是有战争的勇气,但是党卫军更热爱的却是杀害平民,虐杀犹太人。因为这些行动才能让纳粹党卫军们一直以来接受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得到满足。
纳粹德国的政治理念基础就是种族主义,在这个种族主义中,德国人最优越。作为斯拉夫人的波兰人很低劣,犹太人更不用说了。
武装党卫军深信这种理论,但是在德国的时候,武装党卫军没有机会通过杀戮来践行这种理念。所以当纳粹武装党卫军进入别国作战的时候,自然要通过杀戮来让他们自己念头通达。
曼施坦因在看完报告后,并不特别相信这种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武装党卫军竟然能够拥有足够强大的战争能力。所以曼施坦因要参谋部提交更多报告的同时,也对在报告中表现最突出的武装党卫军第三装甲师骷髅师下达了作战命令。要武装党卫军把守德米杨斯克地区最容易遭到苏联红军进攻的防线。
命令发出去后,曼施坦因有些担心党卫军有可能会出现诸多抱怨。这些抱怨其实很正常,尤其是在国防军的将军们发现自己必须在冰天雪地里面打防御战和消耗战后,抱怨已经持续不断。
希特勒也清楚的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希特勒对总参谋部与前线部队进行了大规模的指挥官撤换。换上了大批不抱怨,肯打硬仗的将官来维持战线。
斯大林大喜。如果能够歼灭12万德军,将给与苏联红军巨大的鼓舞。而且此时德军全线遭到苏联红军的沉重压力,导致德军不可能拿出足够的部队前来为被围的德国第16集团解围。
但苏联红军总参谋部可没有这么乐观。这是自战争开始以来陷于合围的最大规模德国重兵集团。而苏联人对包围这么多德国人还远远没有准备,甚至在心理上也很难一下子接受。而要一下子吃掉这样一个强大的重兵集团,对于苏联人来说是不可能办到的。
包围圈里的精锐德军可不同于那些仓促上阵的苏军士兵。他们都是受到过专门的训练,实战经验丰富的老兵,其中还包括约2万名足够顽强,身穿不久前从里加车站送来的冬装(大多数是从犹太人身上剥下来的)的党卫军。在有充分的通讯工具的的条件下,德国人可以有效的指挥这些部队依托支撑点来实施顽强的抵抗,而不至于像苏联军队那样在包围圈里由于通讯中断被迅速打乱建制。更何况苏联人这个时候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实施进一步的穿插,渗透,尤其没有足够的装甲集团来实施分割歼灭德军。
但斯大林根本不给苏联红军总参谋部任何其他选择,斯大林对指挥北方作战的朱可夫下达了命令,“坚决消灭被围的德军部队!”
发出电报后,斯大林心情很是不高兴。这一仗证明了朱可夫的能力。最初,朱可夫下令进行空降,最初的时候,因为后勤不足,以及指挥不当,尤其是缺乏重武器,作为精锐的空降部队表现并没有想象中出色。
但1月1日,苏联红军还将空降部队投入德军阵地纵深,企图扰乱德国人的防御。从旧鲁萨发动进攻的近卫步兵第2军沿着德军几乎无人防守的深远后方一路挺进,包围了大约5000名德军。在霍尔姆(CHILM)德军被被围同时,一个更大的包围圈正在形成
当时,德军以预备队4个师加强防御,阻止了苏军的进攻。在1月5日,苏军另一只新锐部队---由北向拉穆舍沃进攻的近卫步兵第一军,由有南部进攻的第34集团军第42步兵旅会合于扎卢奇耶以北地区。在他们身后,德国第2军(冯。布罗克多夫-阿勒费尔德步兵上将指挥)和汉森炮兵上将的第10军的一部已经陷于德米扬斯克附近约60公里长的,30公里宽的包围圈。此次战役,苏军在维捷布斯克方向推进了250余公里,从南部迂回了德军第16集团军德米扬斯克集团。德第16集团军第2军及第10军一部约12万人被苏军包围在德米扬斯克地区。
这种连环包围是斯大林提出的,也曾经被红军参谋部反对过。现在斯大林希望朱可夫能够把这一仗打好。从而鼓舞苏联红军的士气。能够歼灭12万德国军队,就意味着苏联红军能够歼灭更多的德国军队。
德国当然不希望自己的重兵集团被歼灭,1月9日。原南方集团军的参谋长曼施坦因临危受命,被调去北方,直接指挥被包围的德国第16集团军。。
曼施坦因一到司令部立刻开始看报告。报告显示,苏联红军采取的是持续投入兵力进攻德军,以维持包围网的作战模式。这就导致了苏联红军的包围相当动态。今天某条道路被包围,明天就可能不被包围。
苏联红军无力维持铁桶阵,这让曼施坦因安心很多。但是苏联红军的动态包围是因为德国军队一直与苏联红军作战,能够持续击败苏联红军的部队,才导致苏联红军的围圈部队不停地更换,让包围圈看起来很动态。一旦德军没办法在冬季持续击败苏联红军的部队,看似动态的包围圈会很快变成铁桶阵。
搞清楚了局面的原因,曼施坦因立刻调查起了哪一支德国部队能够持续给苏联红军沉重打击。这个内容倒是很容易搞清楚,现在德国第16集团军下辖步兵第2军,步兵第6军,下设国防军第12,30,32,123,290步兵师,党卫军“骷髅”摩托化师,“艾克”集群,“阿尔科”集群,总兵力约12万人。
令曼施坦因讶异的是,在冰天雪地的苏联北部能够持续战斗的部队中,武装党卫军竟然名列前茅。
提到纳粹党卫军,曼施坦因就有些皱眉头。在波兰战役中,曼施坦因就与党卫军打过交道。那时候的纳粹党卫军倒是有战争的勇气,但是党卫军更热爱的却是杀害平民,虐杀犹太人。因为这些行动才能让纳粹党卫军们一直以来接受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得到满足。
纳粹德国的政治理念基础就是种族主义,在这个种族主义中,德国人最优越。作为斯拉夫人的波兰人很低劣,犹太人更不用说了。
武装党卫军深信这种理论,但是在德国的时候,武装党卫军没有机会通过杀戮来践行这种理念。所以当纳粹武装党卫军进入别国作战的时候,自然要通过杀戮来让他们自己念头通达。
曼施坦因在看完报告后,并不特别相信这种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武装党卫军竟然能够拥有足够强大的战争能力。所以曼施坦因要参谋部提交更多报告的同时,也对在报告中表现最突出的武装党卫军第三装甲师骷髅师下达了作战命令。要武装党卫军把守德米杨斯克地区最容易遭到苏联红军进攻的防线。
命令发出去后,曼施坦因有些担心党卫军有可能会出现诸多抱怨。这些抱怨其实很正常,尤其是在国防军的将军们发现自己必须在冰天雪地里面打防御战和消耗战后,抱怨已经持续不断。
希特勒也清楚的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希特勒对总参谋部与前线部队进行了大规模的指挥官撤换。换上了大批不抱怨,肯打硬仗的将官来维持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