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李泰年中时新从江陵敲诈借取到一万多卷的图书,虽然书籍原本仍在荆州存放,但李泰也在组织人手抄写副本并源源不断的送回关中,集中在龙原学馆中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整编。
李晓身为学馆主人,自然也当仁不让的成为这一整编工作的主持人。而且朝廷、台府都有派遣朝臣学士入驻龙原学馆协助编书,因此李晓近来也是颇为繁忙,若非儿子久别归家都还抽不出时间回城。
一行人商议几句,便打算同去学馆。独孤信如今虽然高居柱国、大司马,但却是不折不扣的闲人一个,若非特殊的节日就连上朝都要看心情去不去。而杨忠则就要趁热打铁的将儿子送去学馆,以期早日受教成才。
至于李泰作为学馆背后真正的大老板,当然也需要实地考察一番,看一看学馆如今的发展情况。须知他本身对于学馆的寄望,便比他父亲要更复杂远大一些。
长安周边的治安状况向来堪忧,并没有因为地处天子脚下便安全无忧,龙首原地势虽高但却因为没有川流经过而不适合耕垦,所以在李泰入京置业之前,这周边地区都比较荒芜。
可是随着李泰留使家奴在此经营,原上也渐渐变得热闹起来。尤其是他自陇右返回之后,将龙首原作为陇右商旅货品的集散之地,使得龙首原上人烟更加稠密。
可是当他决定要在龙首原开设学馆并藏书编书之后,便将商贸诸事都转移到长安南郊去进行,使龙首原成为专心学问经义的清静之地。
但是如今的龙首原也谈不上清静,此间众多藏书吸引的关中许多时流慕名来访,一些醉心学问者更是流连忘返,寄宿于此每天埋首经卷之中。
一行人登上龙首原时,正见到李礼成率领一群家奴巡察周边返回,队伍中的马车上还装载着许多的杂物,车后则跟着为数不少神情忐忑之人。
如今的李礼成专心负责学馆的人事杂务、钱粮收支等诸事,见到一行人登塬便也迎了上来,还没来得及说上几句话,被家奴们拘押至此的诸人当中便有认出李泰的,便冲上前来作拜并大声呼喊道:“某等在原上私搭庐舍,皆因好学所致,为求近便借阅学馆藏书,绝非有意侵占原上土地,请李大都督见谅!”
李泰不知究竟,便转望向李礼成,而李礼成还没来得及解释,李晓已经先开口说道:“是我叮嘱孝谐这么做的,这些学子在原上自结草庐、比邻为居,足有百数众之多。推举一员典借馆中藏书,但得一卷便争相抄阅传习……”
李泰听到这里眉头不由得一皱,他们爱抄就让他们抄呗,就算占了一点原上的土地那也没什么,反正这龙首原上土地他也不是通过正规手段得来,散给众人使用还能积攒一个好名声。怎么他老子突然变得这么冷酷小气,因此就要查抄抓人?
“是这样的,原上这些庐舍多以草木简陋搭成,入冬后便难能御寒。这些学子多是州里贫困,并无御寒之资,有的为了能够尽快抄写完毕便要引火熬夜,极易造成火灾。日前原北便有十余所草庐因此焚毁,所以阿叔着我尽快将这些私造的草庐清查一番,勿再留下害人。”
李礼成旋即便又解释道,说话间指着那几名乞饶之人又说道:“至于这些学子住客们,他们如果愿意在馆中做工便各量才学给以编修正字之用,如果不愿意便也暂时收容馆中借其一舍过冬,春后再放出。之前我已经将事情缘由同他们讲述一番,看来仍是惊疑,所以来向伯山求饶。”
李泰听到这里才明白过来,于是便又着员将这些学子引到自己面前来,亲自同他们解释一番。这些学子们闻言后这才逐渐相信,旋即便是忐忑尽消、喜出望外,纷纷拜谢仁义。
也怨不得这些人疑神疑鬼,京畿周边本就治安欠佳,且多豪强大户私自抓捕流民百姓充当家奴部曲。类似李礼成所言诸类美好的像是童话一般,完全不符合正常人的思维逻辑,自然让人不敢相信。
但今李泰名满天下,就连闾里百姓都知其才高功大、乃是社稷名臣,他既然亲口做出这样的保证,那自然就容易让人信服。就算退一步讲,哪怕李泰也骗了他们,要把他们诈入庄中作为部曲,若能混成部曲中的苍头亲信,于他们而言也不失为一个晋身之阶。
经此一桩插曲,一行人继续上路,独孤信先是夸赞了一下李晓的仁义之计,旋即又指着那些喜孜孜跟在队伍后方的贫寒学子们,凑近李晓感叹说道:“乱世之内妖邪丛生,哪怕是真诚待人,未必能够取信于人。伯山他言出人悦,使人身心俱随,可谓是口含天宪、气象已成!假以时日,不是俗人眼界能够规矩限制的。”
李晓听到独孤信此言,又看看队伍前方策马而行的儿子,眼神中既有欣慰与期待,同样也不乏忐忑不安,小声对独孤信回答道:“儿辈壮行至今,是家门之福、宗族荣耀。但若更作长进,则不免祸福未卜。正如大司马所言,来年能成何等造化非我能测,晏然自若而已。”
户中子弟表现的十分优秀,自然能够让亲长欣慰不已,可若是二十分、三十分乃至于更多,则就不免超出了常人的认知层次。
李晓身为学馆主人,自然也当仁不让的成为这一整编工作的主持人。而且朝廷、台府都有派遣朝臣学士入驻龙原学馆协助编书,因此李晓近来也是颇为繁忙,若非儿子久别归家都还抽不出时间回城。
一行人商议几句,便打算同去学馆。独孤信如今虽然高居柱国、大司马,但却是不折不扣的闲人一个,若非特殊的节日就连上朝都要看心情去不去。而杨忠则就要趁热打铁的将儿子送去学馆,以期早日受教成才。
至于李泰作为学馆背后真正的大老板,当然也需要实地考察一番,看一看学馆如今的发展情况。须知他本身对于学馆的寄望,便比他父亲要更复杂远大一些。
长安周边的治安状况向来堪忧,并没有因为地处天子脚下便安全无忧,龙首原地势虽高但却因为没有川流经过而不适合耕垦,所以在李泰入京置业之前,这周边地区都比较荒芜。
可是随着李泰留使家奴在此经营,原上也渐渐变得热闹起来。尤其是他自陇右返回之后,将龙首原作为陇右商旅货品的集散之地,使得龙首原上人烟更加稠密。
可是当他决定要在龙首原开设学馆并藏书编书之后,便将商贸诸事都转移到长安南郊去进行,使龙首原成为专心学问经义的清静之地。
但是如今的龙首原也谈不上清静,此间众多藏书吸引的关中许多时流慕名来访,一些醉心学问者更是流连忘返,寄宿于此每天埋首经卷之中。
一行人登上龙首原时,正见到李礼成率领一群家奴巡察周边返回,队伍中的马车上还装载着许多的杂物,车后则跟着为数不少神情忐忑之人。
如今的李礼成专心负责学馆的人事杂务、钱粮收支等诸事,见到一行人登塬便也迎了上来,还没来得及说上几句话,被家奴们拘押至此的诸人当中便有认出李泰的,便冲上前来作拜并大声呼喊道:“某等在原上私搭庐舍,皆因好学所致,为求近便借阅学馆藏书,绝非有意侵占原上土地,请李大都督见谅!”
李泰不知究竟,便转望向李礼成,而李礼成还没来得及解释,李晓已经先开口说道:“是我叮嘱孝谐这么做的,这些学子在原上自结草庐、比邻为居,足有百数众之多。推举一员典借馆中藏书,但得一卷便争相抄阅传习……”
李泰听到这里眉头不由得一皱,他们爱抄就让他们抄呗,就算占了一点原上的土地那也没什么,反正这龙首原上土地他也不是通过正规手段得来,散给众人使用还能积攒一个好名声。怎么他老子突然变得这么冷酷小气,因此就要查抄抓人?
“是这样的,原上这些庐舍多以草木简陋搭成,入冬后便难能御寒。这些学子多是州里贫困,并无御寒之资,有的为了能够尽快抄写完毕便要引火熬夜,极易造成火灾。日前原北便有十余所草庐因此焚毁,所以阿叔着我尽快将这些私造的草庐清查一番,勿再留下害人。”
李礼成旋即便又解释道,说话间指着那几名乞饶之人又说道:“至于这些学子住客们,他们如果愿意在馆中做工便各量才学给以编修正字之用,如果不愿意便也暂时收容馆中借其一舍过冬,春后再放出。之前我已经将事情缘由同他们讲述一番,看来仍是惊疑,所以来向伯山求饶。”
李泰听到这里才明白过来,于是便又着员将这些学子引到自己面前来,亲自同他们解释一番。这些学子们闻言后这才逐渐相信,旋即便是忐忑尽消、喜出望外,纷纷拜谢仁义。
也怨不得这些人疑神疑鬼,京畿周边本就治安欠佳,且多豪强大户私自抓捕流民百姓充当家奴部曲。类似李礼成所言诸类美好的像是童话一般,完全不符合正常人的思维逻辑,自然让人不敢相信。
但今李泰名满天下,就连闾里百姓都知其才高功大、乃是社稷名臣,他既然亲口做出这样的保证,那自然就容易让人信服。就算退一步讲,哪怕李泰也骗了他们,要把他们诈入庄中作为部曲,若能混成部曲中的苍头亲信,于他们而言也不失为一个晋身之阶。
经此一桩插曲,一行人继续上路,独孤信先是夸赞了一下李晓的仁义之计,旋即又指着那些喜孜孜跟在队伍后方的贫寒学子们,凑近李晓感叹说道:“乱世之内妖邪丛生,哪怕是真诚待人,未必能够取信于人。伯山他言出人悦,使人身心俱随,可谓是口含天宪、气象已成!假以时日,不是俗人眼界能够规矩限制的。”
李晓听到独孤信此言,又看看队伍前方策马而行的儿子,眼神中既有欣慰与期待,同样也不乏忐忑不安,小声对独孤信回答道:“儿辈壮行至今,是家门之福、宗族荣耀。但若更作长进,则不免祸福未卜。正如大司马所言,来年能成何等造化非我能测,晏然自若而已。”
户中子弟表现的十分优秀,自然能够让亲长欣慰不已,可若是二十分、三十分乃至于更多,则就不免超出了常人的认知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