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内的烛光无风自动,也不知不是它们一样感知到了残页上所写的内容。

    先帝姓明,单名一个莘字,族中排行第四,也算是明家里不上不下的均衡年纪。

    这一段往事倒是和众口之中的所传无甚差异,明家族有七位兄弟姊妹。

    即便是朝代注定的更迭迭起,能继任到这一位置并且担起重任的,十之都应当是某地的名门望族。完完全全的十八代草莽布衣,想要没有依凭,就凭借着振臂一呼就能达到山呼齐拥,实则是困难重重,甚至是决计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因而,权力的中心,即便是改换了姓氏,但也其实从未有过什么大的变动。明家,便是如此。

    明家兴于天盛南部,靠着读书致仕而发家。便是祖上为官,而后的几代虽然未能延续,可累积到了他们这一脉,绵延而带的地位亦是不容小觑。

    国祚动荡,天下大势便是呈群雄割据,明家虽都是不擅腿脚功夫的读书人。但什么时候该激流勇进,什么时候又该偏安一隅,这一点,总不会是一成不变的。

    是明莘挑起了这个头,他借助着明家在当地的名望,并且佐以对时局及时的判定。这一支后起之秀,竟是迅速反超了其他地界的反王。

    不到三月的时间,便已直逼前朝的都城,也就是如今的京都。

    速度之快,堪称是到了让人咂舌的地步。

    这些叙述,与民间流传的那些帝王之事总是不差分毫。功绩之论,有一套标准的说辞就已是足够了。

    一声长叹的唏嘘之气从口中吐出,直叫案头的烛光猛地摇曳不止,像是受到了什么久久不得平复的惊吓一般。

    纵使先帝从未给予过他一个父亲该有的关心与爱护,他心里对此也一直是积怨不小。可终归,他们是父子的事实却无法改变。

    明烨并不是想从一些文字当中窥探到先帝的些许不好。只是他如今也登上了这个帝位,他看到的永远都不仅仅止在眼前的那些事物。

    因为起点够高,因为所处的境遇一般无二,所以明烨明白,越是无懈可击,便越是处处猫腻。

    只是,这残页翻遍,他也未见其上有提到过任何前朝余孽的事情。

    除了那几乎是一语带过的,对于先帝入京之后所作所为的隐晦抨击,倒也和其余无常。

    先帝带军入京,是不允许其下士兵烧杀抢掠,乃至不允许因为行军的缘故干扰到了一众百姓的正常生活。

    因而,当年京都的一干士兵溃不成军,可百姓却是大开城门夹道欢迎于他们的。

    只是,委实奇怪的一点,却被史官堙没在了笔锋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