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了做千羽小跟班的决心。

    甚至就连王桂芝对千羽的态度也温和不少,破天荒地拿了一块压箱底的深灰色布料,让老太太给她做身冬衣,剩下的边角料做棉鞋。

    虽然布不是什么好布,只是那种染色不均的处理布,那也比千羽身上穿的好太多。

    王桂芝不傻,心里有成算,千羽在外人面前对她的维护,她很受用。当时那种情况,连亲闺女都只呆在一旁傻看着,她一直不怎么待见的侄女却冲上来帮忙,心里暖乎乎的,感觉这个侄女没有白养。

    至于说那天晚上夫妻俩关起门同吴娟说了什么,千羽不感兴趣。

    不过那天以后,吴娟倒是一瘸一拐了好些天,性子也收敛了不少。

    王桂芝对她的态度则更好了,似乎还带着感激、愧疚、庆幸等复杂情绪,甚至还有些补偿的意味,让千羽大感别扭。

    村里没有学校,山里的孩子要想上学只能去几十里外的龙泉镇,那里才有小学,中学,至于高中,北安县才有。

    离的太远,每天来回折腾不起,所以,上学的孩子只能住校。

    学费加上吃住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对山里绝大多数人家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因此村里人家很少有人送孩子去镇上上学。

    赵长林担任村长后,很想改变他们村绝大部分人都是文盲的现状,可实在没那个条件重视,只能叹息着不了了之。

    后来村里来了知青,村长眼睛一亮,有了主意。

    村队里开设了学习班,由知青们轮换着在农闲或晚上下工后教大家认字学习,并强制要求村里满六岁的孩子去上课,不来就扣大人公分。

    至于村民们,若是有兴趣也可以跟着一起学。多认识几个字,至少得认识并会写自己名字,在外面能分辨男女厕所,看得懂站牌别坐错车。

    就这样,孩子们有了学习的机会,知青们也多了一个赚公分的途径,皆大欢喜。

    吴家的四个孩子和村里人孩子不一样,他们非但不是文盲,反倒还学了不少。

    只因为他们有一个识文断字的奶奶,从牙牙学语就开始一点一滴的教他们学习各种知识。

    吴娟不爱学习,字也认识个七七八八,简单的计算也懂。

    小芳的识字和计算都不成问题,双胞胎哥俩最聪明,脑子灵活学什么都快,只没有具体测试过能达到几年级标准。

    哥俩很喜欢去上知青们的课,因为总有他们感兴趣的更高层次的知识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