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泰要觐见很容易。每日早朝、御门听政之后,皇帝不是在柔仪殿,便是在东暖阁;大臣们只要让宦官通报一声,一般都能见着。皇帝保持与朝臣的亲近度,有利于政通人和、不至于闭塞视听。
回想当今皇帝登基以来的所作所为,在铲除敌首、宽容大多的分寸上,头脑清晰,层次分明。齐泰常常觉得,如果皇帝仅想做个明君、维持朝政,实在并非难事;今上甚至能逐渐拉拢大多文官,将自己描述为勤政爱民的尧舜之君,又如同唐太宗一般贤明。
除了皇帝本身的作为,最重要的是、大伙儿所处的世道很好。名正言顺的大明王朝开国方数十年,战乱逐渐平息,外无强寇,国内大体上风调雨顺,耕地充足;这是每个朝代最好的时期,太平盛世莫过于此时。
但今上显然不满于此。齐泰也情知,自己要回报今上的知遇之恩,光做一个忠臣不够。
齐泰在柔仪殿外的砖地上,恭敬地站了一会儿。司礼监太监王贵便回来了,请齐泰入内觐见。齐泰走过正大门,来到柔仪殿正殿的六扇门外,先在殿外叩首,然后再入内叩拜如仪;一切都是太祖定下的礼制。
穿着常服的朱高煦坐在一张大案后面,叫齐泰平身后,目光便在齐泰脸上停留了一会儿。齐泰说完礼仪套话,便没再吭声。
朱高煦立刻放下了手里的书籍,人也站了起来,侧目看了王贵一眼。王贵立刻鞠躬一拜,招手让周围的几个宫女宦官一起退走了。
“好久没有与齐部堂这样说话了,相比台面上意思太含蓄的交谈形式,朕还是觉得推心置腹的交流更有用。”朱高煦道。
“圣上圣明。”齐泰躬身道。
“过来坐。”朱高煦道。他先走到了西北角落那边。
明净宽敞的正殿,前后有宽大的门、窗棂,通风采光都不错。而西北角那边没有窗户,靠着厚墙摆放着书架。那里新放了一张茶几、泥炉、椅子等物。
朱高煦在一把椅子上坐下,又向齐泰招手,然后便将一只水壶放到了炉子上。茶几上放的茶具,齐泰一眼就辨别出、是功夫茶的物什。
他依言在对面坐下,说道:“臣来沏茶。”
朱高煦笑了一下:“你来。”
这地方倒也巧妙,无须说甚么“但说无妨,恕你无罪”之类的话,光是这种和气的气氛,便冲淡了拘谨的等级礼制。
“臣刚考中进士那几年,家中便放过贷,获取过典押的土地。”齐泰一边说话,一边摆弄着茶具。
朱高煦点了点头:“估计朝中的官员、大多都干过这种事,没甚么稀奇。”
齐泰道:“士绅放贷,着实更加容易。
照太祖成宪,县官不准下乡扰民;洪武末,朝廷也不太管这种事了,然而官员并不愿意轻易出城,规矩依旧。县官要见乡民,便发朱砂牌票,命令胥役下乡传召。于是乡民几乎不与官府直接打交道,除非发生命案等严重事件。
乡间主要靠耆老治理,土地归属往往也通过耆老作证,借贷典押、甚至连字据也不用立。耆老本身就是乡绅、大族长辈,注重人脉名望,多与当地有功名的士绅关系良好。如此保证借贷、典押履行;只有士绅才敢大量放贷,而不担心欠债的人抵赖。
回想当今皇帝登基以来的所作所为,在铲除敌首、宽容大多的分寸上,头脑清晰,层次分明。齐泰常常觉得,如果皇帝仅想做个明君、维持朝政,实在并非难事;今上甚至能逐渐拉拢大多文官,将自己描述为勤政爱民的尧舜之君,又如同唐太宗一般贤明。
除了皇帝本身的作为,最重要的是、大伙儿所处的世道很好。名正言顺的大明王朝开国方数十年,战乱逐渐平息,外无强寇,国内大体上风调雨顺,耕地充足;这是每个朝代最好的时期,太平盛世莫过于此时。
但今上显然不满于此。齐泰也情知,自己要回报今上的知遇之恩,光做一个忠臣不够。
齐泰在柔仪殿外的砖地上,恭敬地站了一会儿。司礼监太监王贵便回来了,请齐泰入内觐见。齐泰走过正大门,来到柔仪殿正殿的六扇门外,先在殿外叩首,然后再入内叩拜如仪;一切都是太祖定下的礼制。
穿着常服的朱高煦坐在一张大案后面,叫齐泰平身后,目光便在齐泰脸上停留了一会儿。齐泰说完礼仪套话,便没再吭声。
朱高煦立刻放下了手里的书籍,人也站了起来,侧目看了王贵一眼。王贵立刻鞠躬一拜,招手让周围的几个宫女宦官一起退走了。
“好久没有与齐部堂这样说话了,相比台面上意思太含蓄的交谈形式,朕还是觉得推心置腹的交流更有用。”朱高煦道。
“圣上圣明。”齐泰躬身道。
“过来坐。”朱高煦道。他先走到了西北角落那边。
明净宽敞的正殿,前后有宽大的门、窗棂,通风采光都不错。而西北角那边没有窗户,靠着厚墙摆放着书架。那里新放了一张茶几、泥炉、椅子等物。
朱高煦在一把椅子上坐下,又向齐泰招手,然后便将一只水壶放到了炉子上。茶几上放的茶具,齐泰一眼就辨别出、是功夫茶的物什。
他依言在对面坐下,说道:“臣来沏茶。”
朱高煦笑了一下:“你来。”
这地方倒也巧妙,无须说甚么“但说无妨,恕你无罪”之类的话,光是这种和气的气氛,便冲淡了拘谨的等级礼制。
“臣刚考中进士那几年,家中便放过贷,获取过典押的土地。”齐泰一边说话,一边摆弄着茶具。
朱高煦点了点头:“估计朝中的官员、大多都干过这种事,没甚么稀奇。”
齐泰道:“士绅放贷,着实更加容易。
照太祖成宪,县官不准下乡扰民;洪武末,朝廷也不太管这种事了,然而官员并不愿意轻易出城,规矩依旧。县官要见乡民,便发朱砂牌票,命令胥役下乡传召。于是乡民几乎不与官府直接打交道,除非发生命案等严重事件。
乡间主要靠耆老治理,土地归属往往也通过耆老作证,借贷典押、甚至连字据也不用立。耆老本身就是乡绅、大族长辈,注重人脉名望,多与当地有功名的士绅关系良好。如此保证借贷、典押履行;只有士绅才敢大量放贷,而不担心欠债的人抵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