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德让微微一笑,“如果把烟云十六州换成连年的岁贡,太后以为如何?”

    “你是说......”

    “如今辽军在战场上节节失利,再这么战下去不但得不到好处而且粮草供应也会不济,趁现在胜负未分,我们可以以胜利者的姿态给他们施压,让他们提供巨额岁贡以停息干戈。”

    太后自然是明白他的意思,只是不太确定,“可是如今他们士气正盛,他们会同意议和?”

    “臣听人说大宋皇帝是被一个叫寇准的大臣赶鸭子上架才御驾亲征的,而且之前在澶州南城行宫滞留,迟迟不肯渡河,看来大宋皇帝一定希望尽快结束这场战争,我们何不将计就计呢?”

    太后点点头,“可是,此事关系重大,你认为派谁去宋营比较恰当?”

    “太后忘了吧,前一年望都之战中我们俘虏的一名宋将王继忠如今还在我们手里!”

    “他是宋人,如果......”

    “他就算从此一去不回,可这件事他一定会办成!”

    说办就办,他们派王继忠前去与宋营的曹利用联系,联络好后,又写了一封信让曹利用带给澶州行营,表示议和之愿。

    说实话,官家收到信是既惊又喜。

    惊的是这写信的人竟然是他大宋将领王继忠!王继忠本是官家手下的一名将领,咸平六年与辽军作战中下落不明。官家以为他早已遇难,还追赠他为节度使!不料,他竟然没死,而且还降了辽朝,如今给他们当起了信使,自己现在倒落得个忠奸不分的笑名,真是讽刺。

    喜的是,信上说大辽有议和之意。

    原来,自从到了澶州,官家食不下咽,睡不安宁,他早就想结束这场万恶的战争,况且边关的百姓疾苦,再也经受不住更多战争的蹂躏。

    可群臣们一听说要议和,意见各一。

    “官家不可,现在明明我军士气更胜,为什么要结盟?辽军自知不敌这才想求和自保。”

    宁边军的都部署杨之主刚刚趁士气夺取幽燕数州,他不明白官家为何会考虑议和之事,“再说既然要结盟,当初又何须开战?”

    王钦若反驳道,“当然要开战,但是开战的最终目的不就是为了两国交好边关和平么,如今有此契机,为何念战?”

    他知道官家讨厌穷兵黩武,更讨厌战火连绵,没完没了。

    其余随行的大臣见王钦若这么说,揣测官家有心议和,既然官家有心议和,他们还咋呼什么劲儿,也随之附和,“官家,从先皇当年北征契丹到如今已经二十五个年头了,这些年,边患岌岌,边疆百姓苦不堪言,如果能以甘词厚币缔结盟约,实乃大宋百姓之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