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战争,在古代多少有些玄学或者艺术、宗教的味道,很多时候指挥官的天才发挥能够创造出一场场的奇迹或者说扼腕叹息的惨败。

    古代战争太过依赖人治,兵源素质还有指挥官的个人风格就形成了史书上一个个鲜活的部队,留下太多的传奇。

    但是这一切从进入工业革命后就开始改变了,随着科技逐渐掌控战争的内核,人治的影响渐渐的缩小了。

    最大的变革还是参谋部这个制度的出现,还有把这个制度发扬光大的普鲁士!

    参谋部制度出现后,战争彻底从艺术变成了科学,所有的一切都是可以计算的!

    所谓参谋部制度,说白了就是集合一群能写会算的聪明人,制定各种各样的战争计划和预案以供选择。

    越是强大的参谋部,所制定的预案也就更加的庞大和详尽。

    比如说护送同治帝回北京这次任务,御林新军是没有能力进行参谋设计的,他没有那个人力。

    整个任务背后其实是华族数所军事大学将近一百名高材生在背后推演,这才有了这次的一级战备和26套预案。

    一百多名默默无闻的军事大学高材生,从中情局还有军部包括和马铭等人的新军电报联系,而得到了第一手的数据。

    根据这些数据,他们评估风险制定计划,他们在沙盘上不断的假象各种突发情况。

    比如说,突然在台湾海峡遇到风暴了,那么就启动13号预案,这时候马铭他们就知道哪里有避风港,华族提前就准备了多少食物淡水,去什么地方发求救的信号。

    看到信号的华族海军会多长时间赶到等等,这13号预案就是到时候的一个救命的锦囊。

    还有05号预案,这里就设计了另外的一种不可能,那就是湘军造反扣住了同治帝。

    在沙盘推演下,这些国防大学的高材生们,突发奇想认定湘军中的激进势力比如九帅曾国荃,带领军队包围新军扣押同治帝。

    湘军怎么调兵?谁会配合,谁又会抵抗?地方行政系统那些人会首鼠两端?洋人会有什么态度?

    然后再计划同治帝逃亡的路线,怎么跑到长江边上,怎么得到英军舰的火炮支援,怎么冲回上海租界。

    这些计划都要非常详实,因为有备才能无患!

    26套预案可不是简简单单的写几分文案就拉到了,跟随这些预案的幕后一定有无数的人力物力的调动。

    真遇到台风了,那个避风港就得提前留好了粮食和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