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日后大军集结,正式出征之前,吕布终于收到了来自朔方郡典韦的信报,这是对吕布两日前那封信件的回信。

    在此之前,双方一直都没有联络,除了那时候间谍组在朔方尚未立稳根基,对于信件传递过程中的保密性很难保证之外,还有就是那时候吕布的心思还没有放到这边来,只要没有消息传来,那就是一切进展顺利,否则来的必然是坏消息,也之所以这一次要吕布主动去联络,否则都不知道那边的情况。

    而在这一封信件中,典韦就开始详述他与阿依木他们奉吕布之命跟随在于夫罗二人身边,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典韦和阿依木陪着于夫罗兄弟二人去朔方郡这个完全属于南匈奴人的地盘上,无异于是羊入虎口,但他们代表的是吕布,而于夫罗现在最大的对手和敌人是去卑,犯不着为这两人开罪吕布,更何况这二人在将他平安送到了朔方郡之后就只是在安排好的住处里哪也没有去,显得很是安分,他们的存在就被于夫罗选择了无视。

    实际上吕布很清楚,就算是没有典韦和阿依木跟在身边“督促”,于夫罗与呼厨泉这对难兄难弟也不可能与去卑达成和解,早在去卑在山谷放弃营救两人的机会的时候,双方已经是势不两立了。

    再说了就算他们有那个想法,情势所逼也势必不可能实现,去卑与朔方“土著”匈奴们的矛盾已经是摆在台面上的事情。就算于夫罗二人不计较之前去卑对自己的背叛,却不能不考虑在经过了去卑几番清洗后那十万匈奴大军以及朔方郡本地那些仍可能追随他们的匈奴军中做一个取舍,而这是一个正常人会怎么做再明显不过的选择题。

    于夫罗兄弟二人都很聪明,哪怕知道哪一种选择的下场似乎都不太好,可对于吕布这招借刀杀人然后等着坐收渔利的阳谋也无法抗拒,除非他们甘心被去卑束死。

    而典韦二人跟在于夫罗身边,说好听点叫做监视,其实他们更大的作用是为吕布手下情报间谍部门触角伸入朔方郡做的一个幌子,他们两人没有动,但与他们一同去朔方郡的间谍组人员们早就暗地里去实行铺展情报网络的计划了。而且在雒阳和并州七郡都这么干过积累了经验。现在是轻车熟路。

    倒是这两人在于夫罗与去卑之间的决战中发挥出的作用不小,可以说说是于夫罗本人和吕布都没有想到地了。

    时间倒回到近半月前,南匈奴族中新的霸主、原右贤王去卑与代表朔方郡本地势力、单于王栾提家族正统继承人于夫罗和呼厨泉二兄弟之间的决战正式打响。

    在之前双方已经有过不少的摩擦,最激烈的一次。就是在朔方郡中南部一处山谷口。于夫罗军伏击去卑军。最终也以去卑军救援及时,于夫罗军获得惨胜告终,这一次更可以说是双方大决战的导火索。

    也是在那一场战役中。典韦这个只是稍微装扮一下,外表上就和匈奴大汉没什么两样的汉人武将在朔方郡两方对决的南匈奴人战场上崭露头角,他的嗜血狂暴第一次为异族所知,并且立刻就刻骨铭心;至于阿依木,本身就是鲜卑异族人,同为北部草原民族至少从外表上很难一下子看出来其与匈奴人的差异,更别说他的匈奴语流利的就像是他的母语一样,典韦不提于夫罗他们也根本不知道这根本不是匈奴人,而他虽然没有典韦那样令人震惊的表现,却也是一员虎将。

    当然在决战中,于夫罗也不会将典韦二人撇下,虽然明知道他们不是自己的人,可没有道理能用而且好用的人放着不用,从这点上来说于夫罗也堪称是一代雄主。

    战场在朔方东南一片辽阔的草地上,战争一开始,就迅速进入了白热化,双方都有骑兵冲锋的优势,在这样的开阔地带更是发挥到了最佳,只是于夫罗军明显无论是从人数、气势还是战斗力上,比之现今的去卑军,都要明显逊色一筹。

    而在这种全盘被压制的情形下,在由典韦和阿依木共同率领的一支于夫罗军千人骑反压制住附近的去卑军就尤其显眼了,连在后方督促的去卑都已经注意到并且派更多人专门围上去,但典韦却是越杀越起劲,浑身更好像有着用不完的力量。

    就在马上典韦早就换开了一把普通的军中长戟,却发挥出了死神镰刀一般的威力,一边收割着周围去卑军将士的性命一边哈哈笑道:“爽快哈哈……太爽快了!”

    典韦并非是一个嗜杀的人,但他杀人的手段其实一直很暴力、很残忍,此前在战场上的他终究有所压抑,因为那面对的还是汉人,只不过立场不同、各为其主,可现在面对匈奴人那就完全没有这些顾忌了,就是吕布在他离开的时候也特别嘱咐了:“遇到匈奴人,千万不要心软,当杀便杀,杀他个翻天、血流成河……”

    此时的典韦才算完全放开了自己,没有束缚没有顾忌,他一路屠杀过去,留下遍地的尸血那惨状连身后的于夫罗手下匈奴兵们都有些不忍看了。

    而在典韦身旁不远出,阿依木的表现从他身旁倒下一堆的敌军尸体可以看出,其实不见得逊色典韦多少,可因为没有那样疯狂而残暴,那些尸体死状也没有那么凄惨,大大降低了他的威慑力,尤其是在与典韦放在一起对比的时候。

    而这时,在于夫罗大军最后面帅帐下的匈奴单于于夫罗却在与其弟左贤王呼厨泉赞叹:“当真是不世之猛将!若如此能人,能够归为我麾下,那真是一大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