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江东有变(2)
丁奉字承渊,少年时期便跟随甘宁,潘璋等人征战四方。作为骁将英勇非常,经常是冲锋在前斩将夺旗。与全怿,朱异这些世家子弟不同,丁奉是实实在在的草根阶级。没有靠山,没有背景,只是依靠一股拼劲儿。几十年来积累功勋,也不过刚刚坐到虎威将军,安丰侯的位置。虽然职位不高,可在吴人心中却是功勋之臣。与丁奉相同黎斐也是草根出身,几十年打熬得到了荡寇将军的官位,也是一名实干型的将领。
丁奉,黎斐加上朱异便是这次攻打魏军,营救寿春的策划者和指挥者。不过如今营中却是有四名东吴将领在商议如何进军。这第四人叫做陆抗,官拜奋威将军领柴桑督,是朱异的副手。江东陆家是江东最大的豪族之一,陆抗的父亲正是鼎鼎大名的陆逊。
全怿稀里糊涂的投降,朱异之前又败了一仗,天下人必然看低东吴。几人都是东吴第一流的将领,聚在一起只有一个心思便是击败魏军出一口恶气,彰显东吴的军威!
四人掌控的兵力只有五万,想突破魏军的包围显然是不可能的。幸好孙琳也没有这个意思,这次进军的目的是尽可能的靠近寿春,建立一处据点为孙綝的东吴大军前来做好准备。地点的选择便是关键所在。如今吴军在寿春的东南方,吴军往南寿春向北之间可以屯驻大军的地点很多。
既然是为了攻打魏军,营救寿春的淮南军,这个据点便不能离得魏军所在太远。可离得过近也是不行,即便是五万人马离得近了也是会被魏军吃掉。除了这点考究之外,该据点还应该具备进可攻退可守的地理环境。
选来选去目标便定在了黎浆,黎浆在寿春南方六十里处,北面是前往寿春的大道,南面挨着黎水。只要占据了黎浆便可以背倚黎水建立供大军屯驻的据点。倚靠河流安营本是兵家的大忌,不过兵法却是要灵活运用的。若是大军屯驻在黎水以北,那么进攻魏人之时便要先渡过黎水才行,这是极其不利和冒险的攻击手法。为了保证日后的推进可以顺畅,只有趁着魏军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抢先渡过黎水站稳脚跟。
朱异当下传令,命丁奉带领一万吴军为先锋负责抢渡黎水,抵挡北岸的魏军。自己和陆抗统领中军三万随后支援,黎斐带着剩余的一万吴军负责押运粮草物资随后而行。于是各军拔营而起,向北进发。
为了防止国内的动荡,孙綝一口气把四个兄弟都派回国内。孙据,孙恩,孙干,孙闿兄弟四人听了大哥孙綝的指示,回到朝中便把持住了建业上下的军权。这个时候吴主孙亮已经临政,孙据等四人虽然和孙綝同心,毕竟没有孙綝那么强势。所以只是把持军权,朝政之事甚少干预。
从全尚的观点来看,并非是孙氏兄弟不想插手朝政,而是力有未逮。孙綝不过二十七八岁,几个兄弟更是年轻。作为王公贵族平时就没什么才干,掌控兵权已经是极限,涉足朝政怎会是群臣的对手?
最近几年惨遭不幸的名门望族不少,大部分的世家对于朝纲都无心维持。有心依靠吴主孙亮,担心其年纪过小,难以成事。滕胤,吕据两大元勋被孙綝杀害的事情已经证明站在吴主孙亮一侧是多么的错误。孙綝的崛起代表着皇室强权的诞生,这是各大家族不希望看见的。孙綝本身对于这些久居江东的名门望族也没什么好感,不过是一群阿谀奉承随风摆舵的家伙。如此态度下江东的名门望族都是百余年的历史,谁也不好热脸去贴个冷屁股。于是世家豪族大部分都做了中间派,人心惶惶的观察局势。
或许是冥冥中自有天意,在孙亮和全尚正在发愁如何夺回军权之时,吴国境内发生了规模不小的叛乱。会稽南部有百姓造反,杀了南部都尉。同时鄱阳,新都皆有乱民揭竿而起,对于附近各郡都影响不小。吴国常年都遭受南越异族叛乱骚扰之苦,牵扯了国内很大一部分的军力。如今见孙綝的大军北上,江东守军空虚,不少乱党都趁此闹事。
各地的人马大都随着孙綝北上,想要平乱是远远不够的。建业的军队都在孙据等兄弟的掌握之中,于是只好请孙据兄弟出兵讨伐。孙綝老早就吩咐了四个兄弟,只要稳坐建业等自己大军回来便可,不可轻易离开。孙据没什么大才,可兄长的嘱咐是一直放在心上的。于是接连几次拒绝了朝中各位大臣的提议,京师建业也是需要防卫的地点,不可轻易出兵。
双方你来我往几个回合,孙据心知如此拖延也不是办法。朝廷反应若是迟钝,再出现几处乱党,可就是真的忙不过来了。起初只是少数人和孙据争执,现在见自己没有出兵的意思,不少世族都渐渐的站在了要求出兵的一方。再拖延下去,局势绝非自己可以控制了。
与其得罪整个江东世家,倒不如及早的扑灭叛贼避免孤立无援的窘境。双方闹到这个份儿上,吴主孙亮依旧是不理不问的态度,想来也没有什么威胁。于是孙据答应了出兵,却提出了一条要求。孙氏兄弟依旧是负责镇守建业,兵可以出,领兵之人却是要另觅人选。
全尚眼见支不开孙氏兄弟也只能作罢,欣慰的是孙氏兄弟在建业的军力还是被削弱了不少。至于领兵的人选就不是全尚和背后的孙亮可以决定了。经过群臣举荐,决定由廷尉丁密、步兵校尉郑胄、将军钟离牧率兵征讨各地叛乱。
孙据看手中的军力不足一半,心知这等大事自己虽然做了决定,还是要向兄长报告的。于是作书一封,说明了当下朝中的状况,命心腹送往孙綝大军所在之处。
闹腾了一阵子总算恢复平静,只是没平静几天,便又出了乱子。已经亲政的孙亮突然下令抓捕了虎林督朱熊,外部都督朱损兄弟二人。这两人都是朱氏一族的后人,只不过投靠了孙綝出卖了自己的宗族来换取荣华富贵。孙鲁育因为嫁给了朱家,所以被称之为朱公主。几年前孙鲁育含冤被害,这兄弟二人置若罔闻,如今孙亮以此为理由将二人抓捕并且直接斩首。
事情做得干脆利落,各部大臣和孙氏兄弟都没来得及反应,人头已然被送到了建业。远在西蜀的刘禅要是知道此事,必然会看出这是孙亮在模仿自己的行事作风。
朱家兄弟身为孙氏的亲信竟被如此处死,孙据等人的脸色无比的难堪。更为担忧的是这年幼的皇帝出手竟是如此决绝,恐怕是蓄谋已久。东吴群臣也看出了苗头,依然是两面派的作风,不说支持也不提反对。
丁奉字承渊,少年时期便跟随甘宁,潘璋等人征战四方。作为骁将英勇非常,经常是冲锋在前斩将夺旗。与全怿,朱异这些世家子弟不同,丁奉是实实在在的草根阶级。没有靠山,没有背景,只是依靠一股拼劲儿。几十年来积累功勋,也不过刚刚坐到虎威将军,安丰侯的位置。虽然职位不高,可在吴人心中却是功勋之臣。与丁奉相同黎斐也是草根出身,几十年打熬得到了荡寇将军的官位,也是一名实干型的将领。
丁奉,黎斐加上朱异便是这次攻打魏军,营救寿春的策划者和指挥者。不过如今营中却是有四名东吴将领在商议如何进军。这第四人叫做陆抗,官拜奋威将军领柴桑督,是朱异的副手。江东陆家是江东最大的豪族之一,陆抗的父亲正是鼎鼎大名的陆逊。
全怿稀里糊涂的投降,朱异之前又败了一仗,天下人必然看低东吴。几人都是东吴第一流的将领,聚在一起只有一个心思便是击败魏军出一口恶气,彰显东吴的军威!
四人掌控的兵力只有五万,想突破魏军的包围显然是不可能的。幸好孙琳也没有这个意思,这次进军的目的是尽可能的靠近寿春,建立一处据点为孙綝的东吴大军前来做好准备。地点的选择便是关键所在。如今吴军在寿春的东南方,吴军往南寿春向北之间可以屯驻大军的地点很多。
既然是为了攻打魏军,营救寿春的淮南军,这个据点便不能离得魏军所在太远。可离得过近也是不行,即便是五万人马离得近了也是会被魏军吃掉。除了这点考究之外,该据点还应该具备进可攻退可守的地理环境。
选来选去目标便定在了黎浆,黎浆在寿春南方六十里处,北面是前往寿春的大道,南面挨着黎水。只要占据了黎浆便可以背倚黎水建立供大军屯驻的据点。倚靠河流安营本是兵家的大忌,不过兵法却是要灵活运用的。若是大军屯驻在黎水以北,那么进攻魏人之时便要先渡过黎水才行,这是极其不利和冒险的攻击手法。为了保证日后的推进可以顺畅,只有趁着魏军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抢先渡过黎水站稳脚跟。
朱异当下传令,命丁奉带领一万吴军为先锋负责抢渡黎水,抵挡北岸的魏军。自己和陆抗统领中军三万随后支援,黎斐带着剩余的一万吴军负责押运粮草物资随后而行。于是各军拔营而起,向北进发。
为了防止国内的动荡,孙綝一口气把四个兄弟都派回国内。孙据,孙恩,孙干,孙闿兄弟四人听了大哥孙綝的指示,回到朝中便把持住了建业上下的军权。这个时候吴主孙亮已经临政,孙据等四人虽然和孙綝同心,毕竟没有孙綝那么强势。所以只是把持军权,朝政之事甚少干预。
从全尚的观点来看,并非是孙氏兄弟不想插手朝政,而是力有未逮。孙綝不过二十七八岁,几个兄弟更是年轻。作为王公贵族平时就没什么才干,掌控兵权已经是极限,涉足朝政怎会是群臣的对手?
最近几年惨遭不幸的名门望族不少,大部分的世家对于朝纲都无心维持。有心依靠吴主孙亮,担心其年纪过小,难以成事。滕胤,吕据两大元勋被孙綝杀害的事情已经证明站在吴主孙亮一侧是多么的错误。孙綝的崛起代表着皇室强权的诞生,这是各大家族不希望看见的。孙綝本身对于这些久居江东的名门望族也没什么好感,不过是一群阿谀奉承随风摆舵的家伙。如此态度下江东的名门望族都是百余年的历史,谁也不好热脸去贴个冷屁股。于是世家豪族大部分都做了中间派,人心惶惶的观察局势。
或许是冥冥中自有天意,在孙亮和全尚正在发愁如何夺回军权之时,吴国境内发生了规模不小的叛乱。会稽南部有百姓造反,杀了南部都尉。同时鄱阳,新都皆有乱民揭竿而起,对于附近各郡都影响不小。吴国常年都遭受南越异族叛乱骚扰之苦,牵扯了国内很大一部分的军力。如今见孙綝的大军北上,江东守军空虚,不少乱党都趁此闹事。
各地的人马大都随着孙綝北上,想要平乱是远远不够的。建业的军队都在孙据等兄弟的掌握之中,于是只好请孙据兄弟出兵讨伐。孙綝老早就吩咐了四个兄弟,只要稳坐建业等自己大军回来便可,不可轻易离开。孙据没什么大才,可兄长的嘱咐是一直放在心上的。于是接连几次拒绝了朝中各位大臣的提议,京师建业也是需要防卫的地点,不可轻易出兵。
双方你来我往几个回合,孙据心知如此拖延也不是办法。朝廷反应若是迟钝,再出现几处乱党,可就是真的忙不过来了。起初只是少数人和孙据争执,现在见自己没有出兵的意思,不少世族都渐渐的站在了要求出兵的一方。再拖延下去,局势绝非自己可以控制了。
与其得罪整个江东世家,倒不如及早的扑灭叛贼避免孤立无援的窘境。双方闹到这个份儿上,吴主孙亮依旧是不理不问的态度,想来也没有什么威胁。于是孙据答应了出兵,却提出了一条要求。孙氏兄弟依旧是负责镇守建业,兵可以出,领兵之人却是要另觅人选。
全尚眼见支不开孙氏兄弟也只能作罢,欣慰的是孙氏兄弟在建业的军力还是被削弱了不少。至于领兵的人选就不是全尚和背后的孙亮可以决定了。经过群臣举荐,决定由廷尉丁密、步兵校尉郑胄、将军钟离牧率兵征讨各地叛乱。
孙据看手中的军力不足一半,心知这等大事自己虽然做了决定,还是要向兄长报告的。于是作书一封,说明了当下朝中的状况,命心腹送往孙綝大军所在之处。
闹腾了一阵子总算恢复平静,只是没平静几天,便又出了乱子。已经亲政的孙亮突然下令抓捕了虎林督朱熊,外部都督朱损兄弟二人。这两人都是朱氏一族的后人,只不过投靠了孙綝出卖了自己的宗族来换取荣华富贵。孙鲁育因为嫁给了朱家,所以被称之为朱公主。几年前孙鲁育含冤被害,这兄弟二人置若罔闻,如今孙亮以此为理由将二人抓捕并且直接斩首。
事情做得干脆利落,各部大臣和孙氏兄弟都没来得及反应,人头已然被送到了建业。远在西蜀的刘禅要是知道此事,必然会看出这是孙亮在模仿自己的行事作风。
朱家兄弟身为孙氏的亲信竟被如此处死,孙据等人的脸色无比的难堪。更为担忧的是这年幼的皇帝出手竟是如此决绝,恐怕是蓄谋已久。东吴群臣也看出了苗头,依然是两面派的作风,不说支持也不提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