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手绘画、名师烧制,以皇帝的艺术品味和审美特点为依据,甚至皇帝和王爷亲自监工,一切条件都成熟以后,艺术大师们或将层峦叠嶂的整幅山水浓缩进一件小碗的里心,或将万紫千红的百花再现于件小瓶的外壁,粉润秀雅,鬼斧神工,使雍正朝的珐琅彩绘艺术达到历史的最高峰。
而所有瓷器当中,工艺要求最高的,就是小杯。
在康熙和雍正朝,珐琅彩杯子的制式规定非常的严格,比如底款,必然是皇家认证最高一档的四字底款,即二行蓝料宋体字双方框的“康熙御制”,“康熙年制”,“雍正御制”,“雍正年制”四字款。
拥有此类款识的珐琅彩瓷器,示意其配料、图样、彩绘、题词、写款、复烧等工序,全部都又在宫内造办处武英殿或者养心殿,在皇帝眼皮子底下完成,可见其所受重视程度,所出物品等级当然也是最高,因而这类款识还有一个别名,叫做“宫料款”。
而且雍正杯子的画面一面雅致,一面疏朗,疏朗的一面会配上诗句,一般由当时非常出名的瓷器书法高手戴临书写,书法极佳,同时还要在诗句前上方配上朱文和白文的“迎首章”,后下方配上“着地章”
这些章也不是乱描的,凡画竹,都用“彬然”、“君子”;画山水则用“山高”、“水长”;画凤鸟则用“凤采”;画梅花,则用“先春”;画花草,则用“佳丽”,“四时”,“长春”。
如果花草为黄色红色,则常配“金成”、“旭映”。
如今周至面前的两个杯子,其实说是大号的杯子也行,说是小号的碗也行,其实在内工房活计档上,有个准确的名称——钟。
侈口、深弧壁、矮圈足,外壁一面画摇曳绿柳及点点红杏。其中一碗两只燕子停在树梢似在低语,另一碗则燕子一翔一栖互相辉映。二碗的燕子动态及柳杏布局各有变化。外壁另一面以墨书写有“玉剪穿花过,霓裳带月归”二句,诗句裁剪自明朝申时行《应制题扇》七言律诗之颈联。诗句前有“佳丽”,后有“四时”、“长春”共三枚红料印。器底带“雍正年制”二行蓝料宋体字双方框款。
这是一件标准的大开门雍正珐琅彩瓷钟,用作酒器或者茶器均可,而这只瓷钟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似乎一枝杏花从钟外壁延伸翻过杯沿,伸进了钟内,带着几点花苞点缀在内壁,异常可爱。
这是清代瓷器一个特色,在雍正朝还用得相当少,有个名目,叫做“过墙枝。”
所以这只瓷器的准确名称,应该叫做“清雍正珐琅彩过墙枝杏花柳燕图瓷钟”。
不过在大多数拍卖图册里,这个“钟”很容易让不是内行的人产生误解,许多都直接改成了“碗”或者“盌”。
而另一只瓷钟胎型与柳燕的这只完全一样,不过图案却变成了矮竹数丛及红白梅花。外壁另一面以墨书写有“轻盈照谿水,掩敛下瑶台”诗句,出自唐朝杜牧《梅》五言律诗之首联。
诗句前有“先春”,后有白文“寿古”、“香清”共三枚红料印。器底带“雍正年制”二行蓝料宋体字双方框款。
周至心中不由得移动,他看过的造办处档案中曾经有一道雍正的旨意,说明雍正皇帝对梅竹题材特别钟意。
不过当时的器物是一对“天竹蜡梅大碗”,记录内容是:“雍正九年四月十七日,内务府总管海望持出白磁碗一对,奉旨:着将此碗上多半面画绿竹,少半面着戴临选诗句题写,地章或本色配绿竹,或淡红色、或褐色酌量配合烧珐琅。钦此。于八月十四日画得有诗句绿竹碗。”
除了竹梅,画面的林间还有四只蓝尾山雀,和上一只瓷钟一样,也有几点红白梅花“过墙”,而这次一起过墙的,还有一只展翅飞翔的蓝尾山雀。
将两只瓷钟摆放到安思远爱不释手的四只明代瓷杯之前:“先生,看看这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