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人之内心情感的一种形式,埋怨、仇视、不称心、不如意及含有遗憾等意,是人世间七情六欲中常有的一种心理状态,在汉语言中,恨有作遗憾的意思表达,此时的“恨”是“憾”的强烈形态,即表示更加深层的遗憾。“恨”字组成的词语,其情感程度通常是非常强烈的,如恨之入骨、抱恨终身,警示世人行事端正小心谨慎的俗语“一失足成千古恨”等。中国的俗语多数像对联一般,习惯组合成对偶句,如“一失足成千古恨”有对应的下半句“再回首已百年身”,寓意一个人倘若在生命里最为关键的事情上面行差踏错,会造成不可弥补的遗憾,即使重新来过,也将是无法挽回损失,甚至面临身死的悲剧。

    作为强烈情感的表达,恨字固然不能轻易使用,毕竟达到恨的时候,多半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不可否认的是,为了加强语言文字的感染力,恨字恰到好处的使用,会让人们深刻铭记。作为人内心的情感用语之一,恨字如同愁、悲等字一样,也常出现在诗句中,情感程度轻微的如白居易在庐山游历山水时“长恨春归无觅处”,刘禹锡贬至巴蜀之地时感慨“长恨人心不如水”,诗人杜牧看到即将枯败的荷花说“多少绿荷相倚恨”等,情感程度较强烈的如元稹悼念亡妻感慨“诚知此恨人人有”,李商隐独游曲江时感怀“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成为阶下囚后的李煜说“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有些恨字诗句则是巧妙的运用,如中唐诗人张籍巧妙用“恨不相逢未嫁时”打消政客的笼络和北宋词人苏轼中秋月圆之夜想念兄弟时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文人墨客创作诗词歌赋时能用恨字,泰半是内心纠结及情感强烈之时,总是围绕着如词人辛弃疾所言的“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言恨皆源于人生总处于悲欢离合之中。

    我们所熟悉的唐代诗人中,李商隐的诗歌在晚唐诗坛中独树一帜,然而他的诗作整体情感倾向较为悲观,多数作品呈现出他多愁善感的情绪,好比很多人看到夕阳首先反应的是晚霞美景,但是李商隐却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字里行间透露出强烈的悲观心绪。李商隐善于堆砌华丽的辞藻,是伤感唯美文学的灵魂式诗人,他习惯构建含蓄朦胧的感觉,典故的运用别具一格,隐晦的表达自己的情思,尤其是他的无题系列诗,多描写缠绵悱恻的爱情,深得读者的喜爱。作为晚唐时期的绝唱诗人,据现有的正史记载,李商隐的声誉并不佳,并不是一个受欢迎的官场中人,在政治站队时所作的选择备受诟病,加上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一生顺遂的时光较少,这大概也是他的诗歌作品消极情感突出的原因所在,古来才命不相当,或许正是他事业和家庭的双重遗憾,造就了他文学成就的辉煌。

    少年丧父的李商隐,成长经历颇为不顺,同比士林阶层的孩子,李商隐的经历无疑是凄苦很多,成年后也有过与妻子相濡以沫的短暂幸福时光。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作为士大夫阶层的一员,少年的李商隐开始承担家庭重任,作为家里的长子要撑起家庭作为士大夫阶层的责任,步入仕途后,要牺牲儿女情长为事业的发展而奔波,肩负光耀门楣的责任。多次参加科考失利的他,在令狐楚父子的帮助下顺利中举,但是薄弱的家族背景无力支持他的进一步发展,身挑千斤重的李商隐,攀附了一位名为王茂元的节度使并迎娶其女儿,本想可以借助岳父的权势助力仕途的发展,殊不知岳父的帮助微乎其微,反而陷入了党争的漩涡,且在官场中留下了不佳的印象。可喜的是,李商隐与妻子王氏伉俪情深,不因陷入仕途的漩涡中而责怪于迎娶王氏,不过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对李商隐亦是,事业家庭都要兼顾,是非常困难的,为了仕途发展,李商隐暂放儿女私情,与妻子两地分居,然而不幸的是,妻子在他任职外地的时候溘然病逝。深情的文人,多有悼念亡妻的诗篇,唐诗如元稹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宋词如贺铸的“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而李商隐的《暮秋独游曲江》会被理解成是怀念其亡妻的诗作。

    《暮秋独游曲江》

    (唐)李商隐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这首诗前两句“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连续出现两次“恨”,荷叶初生时,春恨已生,荷叶枯时,秋恨又成,恨意贯穿春与秋,足见作者内心的悲戚心境,后两句“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说明作者深刻的理解到,只要身在人世间,情意长存,数不尽的惆怅,只有在江头听到的那流不尽江水声,可以看出,作者最大的遗恨或许是妻子未能常伴左右。四十五岁便病逝的李商隐,其人生是相当曲折的,结合其人生履历看这首诗,他所表达的“恨”应该远胜于遗憾层面。宋代诗人方岳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人生遗憾之事能常八九,但是真正可“恨”之事无二三,就阅世体验来看,遗憾之事都不足以谓之,遑论谈恨,因此可理解李商隐的春秋两恨,毋庸置疑,体会过李商隐之恨,方能深刻理解他的这首作品,不过矛盾的是,对他的恨感同身受之时,想必难有心境读他的诗。

    如前文所提到的含“恨”诗句,都出自所熟悉的文学家,尽管他们在一些诗句中喜欢用“恨字”,多半是轻微遗憾之事,或是苏轼所说的“不应有恨”,或许是因为“恨”字能强化诗句所要表达的情感,人生本就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因一些困顿挫折、身处逆境就习惯于无病呻吟,用“恨”表达心境,实则大部分作者不足以言恨。可言恨之人,失国后的南唐后主李煜是也,多数文人墨客的人生跌宕层次与心理巨差,都难以与之比拟,写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和震撼人心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正是他沦为阶下囚后写信给金陵旧宫人说“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内心写照。

    《金粉世家》是一部非常不错的近代小说,出自笔名为张恨水的作家,这位作家或许是喜欢词人李煜,遂从李煜的的词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截取两个字作为自己的笔名用来发表文学著作。《相见欢》,词牌名,如同大部分词牌名一样,都从唐教坊曲名演变而来,它属于小令的范畴,易学难工,是五代十国时期及宋代文人常用的词牌,不比《卜算子》和《蝶恋花》等词牌容易创作出好的词,有词帝之称的李煜,使用此词牌方能创作出精品,犹如这首《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五代)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这首词的大意是,树林间红花已经凋谢,时光流逝的太匆匆,无可奈何,花儿哪能经不起寒风劲雨的摧残,飘零遍地的红花,花儿与怜花人相互留恋如痴如醉,几时还能重逢,人生憾事太多,犹如向东流的江水,永不停歇。通过大意可知,李煜想必是看到满地凋零的红花,对这些凋残的红花顿生怜爱,联想至自己沦为阶下囚的屈辱遭遇,内心的悲愤长恨涌上心头,于是在他深切悲慨的笔触下,尤其“自是”两字,巧妙的表达出人类生命中永恒的缺憾,自然的诠释了人生憾事常八九的悲剧本质,这也是人历经沧桑后的必然心理滋味。

    这首《相见欢》是李煜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李煜后期的主要作品多创作小令,却最深刻的勾勒出内心的国仇家恨,也怀着遗恨而终。李煜之词言简意赅,语短情长,变怜人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短短的几个字,将常人无法匹及的高度倾泻而出,故有人将他冠以“千古词帝”称号。犹如这首词中的尾句,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多数河流之水必然长流向东,是众所周知的地理常识,却被李煜喻人之长恨的必然,用语自然且锤炼精准到位,将沉痛至极的情感用前浅显的语言勾勒的淋漓尽致,用寻常语言表现最不寻常的心境,可达到言“恨”的极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语句,固然让很多后背词人难以望其项背,后世词人想必会争相模仿李煜的艺术手法,不过难以有人盖过这样的表达,与之相近的表达倒是有的。北宋词人李之仪,携带知冷知热的红颜知己到长江边倾诉自己的情感,看到滚滚东流水的长江,万般柔情涌上心头,心中泛起相见恨晚的情绪,于是在大脑中酝酿出名句“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可媲美李煜的“人生长恨水长东”。不一样的是,李之仪借此歌颂坚贞的爱情,向红颜知己表示“你若不离,我定不弃”,李煜的词则凸显在人生及生命的高度。进入老年时期的李之仪丧偶,究竟是悲是喜,不得而知,反正在妻女离世后,有位善解人意的歌姬陪伴左右,可以抚慰受伤的心灵,可以让暮年的生活状态不至于凄冷。为了触动歌姬的内心世界,李煜以水喻恨,向歌姬传达“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的殷切期待,他词中的“恨”未必真恨,更不可能堪比李煜的人生长恨水长东,或许只是为了修饰词作的艺术感染力,用以感动这位可以抚慰他心灵的歌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