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杜小胖没有跟姐姐一样受到娘亲的精英教育?那是因为他三弟出生了。

    杜家老三杜尚元在元月出生,杜尚熙开蒙的时候,他弟弟还离不开母亲呢,曾慧云自然无法亲自督促。而杜启明因为要忙着朝中的事情,顾不上那么多,所以给熙哥儿念书,教弟弟认字这个任务落到杜晴若身上,她爹还打算过段时间请个正经的西席。

    杜晴若的构思和杜四叔的作品果然受到了熙哥儿的热烈欢迎,他不爱看书,却很爱看这些画,有人物有情节,通俗易懂。

    不过让杜启贤来画小人书真的是大材小用。杜晴若以为的连环画是描几个人物,简单画点背景就好了。作为一个有追求的画家,杜四叔可是细细地描绘了每个人的神态、衣着,就连作为背景的花草也是一笔一画勾勒出来的,这已经不算是连环画,是艺术品了。更何况他知道这是给侄子启蒙用的,还下重本地用了许多珍稀颜料。杜晴若在一旁看得肉痛,杜小胖何德何能!她制止了四叔的铺张浪费,跟他商量能不能只画简笔画就好了。这就触及了艺术家敏感的神经,艺术的东西,怎么可以将就!

    不过四叔那里走不通,反而是杜二叔看出了商机。这是市面上没有的东西,好哇!

    不仅杜小胖喜欢看,家里大人也觉得很有趣。他还特意去问过舅舅和大哥,如果出版这样的读物会不会引起读书人的抵制和朝廷的反感,得到的回答是:如果是正经教化的内容,就不会。由于科学著作中注释图画的盛行,齐朝人也不再认为只有文字才具有教化的力量。

    因此杜二叔盘下一个书坊,请了一些画师来创作这样的连环画,又弄了个印刷坊专门用来生产。当然,批量生产不会做得像老四的画那般精美,杜尚熙手上的这一小册,就成了绝版。

    但不是唯一的绝版。

    当初杜启笙是拿着四弟这个作品去请教舅舅的,徐恺当然也见过。正逢他开始给杨镇启蒙,想着这孩子没有出过宫见过外面的世界,他就请小外甥重新制作一份来送给他,除了蒙学故事,还让杜启贤描绘了京城的一些风土人情。

    既然是舅舅的请求,杜启贤自然无所不应,他还夹带私货地描绘了一些江南的风光。虽然他更擅长花鸟人物,但是因着跟曾明达的切磋交流,风景画也是很不错的。

    杜启贤花了好大的功夫才完成这一册,制作之精良,画工之细腻,比之前做给侄子那本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然,他不知道这个是给皇孙做的,还以为舅舅要拿来收藏呢,心里得意了许久,还特地写信给好友炫耀。

    徐恺收到画册正好是在寿宴之后,他知道杨镇会因为他的离开而不高兴,刚好可以拿来作为一个补偿。

    杨镇拿着这本画册后如获至宝。宫里有画师,大多时候是给皇上皇后和太子一家服务,杨镇未曾见过他们。他的殿内也有些名家的画作,不过他还不会欣赏。这样一册既有故事情节还有文字解释的画本他从没见过,上面的人物栩栩如生,还有许多他未曾见过的风景。

    “原来外面的世界是这样子的!”杨镇狂喜,以前只能存在于脑海的想象现在终于有了画面。

    这成了他最爱惜的书本,每天睡前他都要仔细地看一遍,而画中描绘的京城和江南也成了他向往的地方。

    除了画册,徐恺还给他带来了自己的字帖,没错,就是那个让杜晴若唯恐避之不及的字帖。经过他一段时间的观察,这个孩子身子骨已经硬朗不少,可以开始习字了。

    杨镇早就想学了!他之前每次看着徐先生在纸上写字都觉得很神奇,闲时也常常拿着树枝在地上比划。当徐恺说要教他写字时,他满眼都是星星,脸上写着“快教我!”徐恺送了他一根湖笔,还教他怎么开笔,并握着他的手用这支笔写下了他的名字“杨镇”,随后又教了他一些常用的笔划。

    当然写字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练成的,徐恺告诫他,先生不在的日子里也必须好好练习。与杜晴若的痛不欲生相反,他练字颇有耐心,而且这也是他每天最喜欢的功课,因为临摹字帖的时候他觉得内心很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