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了解鲁海情况的,就是伍子胥派出的那些保卫鲁海的士兵,他们是专门保卫鲁海的,注意到鲁海的一举一动。

    上官正把公堂设在工程指挥部,对保卫鲁海的士兵,一个一个传唤。主要问两个问题。一,卫队中有谁经常离队,独自在出事的小桥边逗留。二,有其他陌生人经常在小桥边逗留吗?

    “没有,没有这样的人,我们有纪律的,独自离队要请假的。”

    上官正说:“那么,你发现有陌生人在小桥边逗留吗?”

    “没有,没有这样的人。”

    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鲁海身上,并不太注意那座小桥。问遍卫队的所有人和工作上经常接触鲁海的人。最后得出结论,破坏小桥的,不会是卫队的人所为。更不是卫队的集体行为,因为集体干这事,目标大,很难保证不被发现。

    另外,工程指挥部藏有几百张羊皮绘制的图纸,是机要重地,非工程人员是根本靠近不了。这里也有重兵把守。他们守卫的重点是指挥部,而不是这座小桥。但有人在这里逗留,很难逃过他们的眼睛。

    破坏小桥,必须有这样几个过程,首先,要发现这座小桥是一个可以用来杀人的地点,便产生了破坏小桥的计划。制定这个计划不一定就是破坏小桥的人。或者说,完不是破坏小桥的人。

    制定了计划,就要物色执行的人。他会用重金雇佣一个或者两三个人,来破坏小桥。

    破坏者接受任务之后,会首先来勘察地形,完熟悉了地形,知道这里什么时候有人,什么时候没人,然后才选好时机动手破坏。

    鲁海的卫队是这样的,他们一般在鲁海周围二三十步远的地方形成一个圈子,把鲁海围在中间,随着鲁海的移动而移动。冷兵器时代,陌生人被阻隔在二三十米之外,就不可能伤害到鲁海了。

    如果鲁海从工地回指挥部,必有护卫人员先过小桥。然后鲁海过桥,后面还有当兵的过桥。鲁海从指挥部去工地,同样是这样的过程。

    这就是说,在鲁海过桥之前,一定有当兵的先过桥,而当兵的过桥没事,鲁海过桥就有事了。

    这就要求把小桥做成一个机关,平时人在上面走来走去一点事没有,但,只要抽掉下面一块垫石,人一踏上去,条石就会翻身,人自然会掉到深沟里。

    做出这样一个机关,一次是不行的,必须要干上好几次。甚至十几次才行。

    启动机关的时候,人必须事先埋伏在桥下面,等当兵的走过去之后,迅速抽掉垫石,鲁海走过来,踩翻小桥,人就摔下去了。

    实施这个计划要在夜里,因为是白天,桥下埋伏一个人的话,不可能不被当兵的发现。

    而夜里是可能的。鲁海回指挥部,一般都拿着灯笼或者火把,但他注意意的是桥面,而不是桥下。

    鲁海不是安保的专业人士,他的心思在工程上,而不是在安保上,警惕性不像护卫人员那么高,瞒过他的眼睛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