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的。”

    刘据转过身,脸上的悲伤早已消散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抹让人嫉妒的光芒:

    “孤相信申屠丞相是忠臣,你申屠臾也一定是忠臣,而忠臣是不会害孤的。”

    “……”

    不仅是申屠臾,也不仅仅是列侯猪们,在场的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低头,扭头,不敢和好似在发光的刘据对视。

    “先王,这绝对是尧舜先王般的人物。”

    一位儒生被太子一行人挤到旁边,手中拿着一捆记载策论的竹简和几张写满赋的帛布,如今怔怔地看着刘据,喃喃道。

    “啪嗒。”

    竹简帛布滑落,儒生不去看这些耗费心血,妄图得贵人赏识的东西一眼,脑海中浮现出了游学千夫子最后教导的场景……

    “老师,诗书中所言‘大同’,孔夫子,孟夫子,荀夫子,从古至今万万儒生所期待的先王之治,真的有可能视线吗?”

    诗书中夫子们描述的道理和近乎截然相反,佞臣上,贤人下的现实,让儒生十分的迷茫。

    想要否决,找不出什么让人信服的理由,为之努力;想要承认,可一身所学的“仁”,自诩君子的自己却又不允许这样做。

    “眭孟,‘大同’是能实现的。”

    正半眯半合捧读诗书的老夫子突然直起腰,努力地瞪大眼,让自己显得认真起来。

    “那老师,为什么我们一直没有实现呢?是贤人不够多吗?是佞臣不够少吗?”

    瞪大眼睛看着自己的老师,年轻的眭弘开口反问。

    “不是的,贤人已经足够多了,佞臣也足够少了,但我们没有一个真正的,如同尧舜二帝,禹汤武三王那样的明主啊!”

    “高帝粗鲁,孝惠懦弱,孝文贤哲,孝景薄情,今上暴虐,明主何少哉!”

    说起这事,老夫子就变得十分激动,那一缕缕垂下的白发和白须来回晃动,很让人担心他瘦弱的躯体能不能承担这样的力量。

    老夫子成长于文帝这个“明主”统治时期,但等他习了诗书,明了事理后,文帝已经挂了,上面的已经变成景帝了……这可真是个悲伤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