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州州城(现淮安),虽然还有些破败,但已大有改观,这与应纯之的治理有很大关系。

    所谓时势造英雄,应纯之便属其中一例。在宋金形势不断变化的时候,他从“洪州新建主簿”这样一个地方小吏做起,一步步升迁到兵部侍郎、知楚州兼京东经略按抚使,成为南宋邦畿重镇的军政大员。

    当然,这与应纯之的能力,以及宋廷对金政策的改变,也有很大的关系。

    现在,应纯之在朝廷公开“遴选能臣”时被委以楚州太守的重任,刚刚到任不久。

    来到楚州后,应纯之才发现,偌大的楚州几乎是一座空城。

    原来,当地百姓不堪金兵的不时袭扰,很多都已背井离乡,南迁避乱去了,留下的也轻易不敢出门营生,致使耕田荒废、街市清冷。面对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局面。

    为了改变此种局面,应纯之先是亲自带领属员把一座破败的庙宇整修成儒学校舍,通过崇儒术、兴学校来安定民心。

    其次是增筑加固城墙,在各要害处设观察哨和烽火台,并加宽挖深护城河。

    应纯之还计划针对楚州东北方向地势平坦,难以布防的特点,动员军民开凿“管家湖”,设置斗门水闸,使湖荡回还相连,变平地为天险。

    等“管家湖”开凿完毕,应纯之还希望能利用此湖教习舟师。

    除了这些措施外,应纯之又督导各府县组建民团,忙时农耕,农闲则操兵习武,互为呼应抵抗小规模的金兵袭扰。

    但这些措施多数还只是在计划之中,没有两三年时间难以完成。

    原因很简单,劳力不够。原楚州百姓逃避战乱者甚多,环境不见改观的话,谁敢回迁?

    但劳力短缺也不是不能解决的困难,山东战乱,导致大批难民渡淮水南下避乱,这些无疑会是很好的劳力。

    只不过,宋室朝廷惧怕金人,又对北人心怀疑惧,政策反复,不能一致。到今年春夏之季,才算是默许了北人可渡淮水,地方官吏可酌情安置接纳。

    而红巾军与刘二祖、彭义斌等义军联合行动,攻掠海州、沂州等地,也使金军损失惨重,无力袭扰宋金边境。

    所以,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应纯之的计划实施得很快。安置南来流民,以工代赈筑城、凿湖,组织民团等等,都逐渐走上正轨。

    作为边防重臣,应纯之深知宋金关系薄弱,和约难以持久。而且也觉察到宋朝的边防相当薄弱,因此才积极推动筑城固边的工作。

    而金国迁都后,应纯之也看到金国势衰,正在走下坡路。所以,在筑城固边加强防御的同时,素有收复中原之志的应纯之,更为密切地注意着形势的变化。

    特别是海州被红巾军所占领后,与宋境只有淮水之隔,动向如何,应纯之也不得不重视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