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吉笑着说:“你我之间,相交多年,别说一点虚名了,就算你让我把我这一条命送给你,我也不在意。”

    周水田没有多说什么,这件事现在也不好说。

    三天之后,吴秀才回礼,送了四季四套衣裳,还有一些银两。

    李昌吉原本不愿意接下的,但最后在周水田的劝说之下还是收下了。

    梁法尧也找到了李昌吉,告诉李昌吉,按照他如今的学问,再过几年就可以参加科考,实现心中的抱负了。

    因为这个关系,梁法尧在下学之后,常常召见李昌吉,私下传授一些心得。

    三月到了,京城之中,一如往常那般热闹。

    各地的才子已经陆续到了,对于这件事,圣人的兴趣,远比十年前选贤良方正有兴趣。

    他让天官府和春官府的人安排,对于这一次举荐的三十位才子,分别出题,表示自己对于这一次的重视。

    三月初六,这些才子到了文英殿,按照位次坐下之后,试卷就发了下来。

    陈士弘拿到卷子上面,乃是问的是养和教,对于这二者,圣人认为如今还没有做好,虽然朝廷制田里,广树畜。但是这天下还是有流民在野,不少人还是不能家給人足。

    而对于教民方面,从武皇帝开始,崇学校,明礼仪,但圣人却觉得任用为能得人,天下英才不能尽为圣人所用。

    陈士弘看了两个问题,对弈第一个问题,他首先提出了,应该严禁游手好闲的闲人,不能让这些人坏了风气,第二是要严惩那些巧立名目,横敛苛征的人,免得伤了民心,民一年耕种,尚且不能果腹,自然会放任自流,不愿意耕种。

    第三点是要选循吏,来协助朝廷治理天下。当然这些人未必个个都是贤臣良臣,他们可以体察民情,到了合适的时候,前去劝农耕种养蚕就可以了。

    后来陈士弘还是说了老的套话,要三年考绩,这件事朝廷屡次在提,但是却很难落实到实处,若是真的能够有功者进,无功者退,那就真的可以垂拱而天下治了。

    这是关于养民的方面,关于教民的方面,陈士弘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这游手好闲的人多,非是穷乡僻壤如此,一些大城市也是如此。

    有这个问题,是因为那些司章风化的人,沉溺于太平盛世,洋洋自得,不知道城中风气已坏。而他们将礼教视为繁文缛节,不愿意遵从,自然不会推行教化。

    这官员如此,下面的小民自然随心而为,世风因此而坏。

    这个要解决,首先是要严禁那些迷惑世人的邪说,同时要制止那骄奢侈赞的风气。

    至于学官,陈士弘说林泉那一套是好的,但是朝廷没有落实,反而让人感觉到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