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国维一见批示,即刻意识到目前就是呈上郭琇第一封参奏的最好时机,此时郭琇的奏章,只会让康熙的怒气火上浇油。于是第二天他就把奏章呈了上去,果然康熙余怒未消,见了参奏就要李德全传郭琇进来,也不见他,只是传了口谕罚他在南书房外跪着思过,不奉圣谕不得起身。照佟国维的经验,这下郭琇最轻也是夺职罢官的下场了。
这一天,胤禛也被康熙匆匆传了去见驾,他抑制不住心中忐忑,尽管佟国维承诺会为他周旋,可是这些天来一直没有什么音信,他也因为天天要为佟皇后守灵无法外出而消息闭塞,不知道康熙打算怎么发落这件事情。他也不知道如何才能为自己辩解,不过,他倒是打定了主意,一定要想方设法为大清朝留下戴梓这个人才。离着南书房挺远就瞧见一人直挺挺地跪着,顶戴放在一旁的地上,胤禛料想一定是哪个倒霉犯了圣颜的朝臣,康熙不是盛怒之下,也不会公然地让大臣罚跪,尽管可能处罚不重,却是让被罚之人颜面扫地。走近一点儿,才看清楚皂色丧议朝服之上赫然却是仙鹤的补子,就更是吃了一惊。
见到胤禛走过去,李德全连忙迎了上来,笑呵呵地请安。胤禛低声问道:“李公公,请教这位正在候驾的大臣是?”胤禛虽然心知肚明这是大臣挨罚,却不肯挑明了说,只是含含糊糊地问了一句。
李德全压低了声音,回道:“四爷,您说话真厚道,那位就是左都御史郭琇郭大人。今天皇上看了他一份折子,就龙颜大怒,让奴才叫了他来,命他在这里思过。恕奴才多嘴,四爷今天进去也当心着点,皇上现在心情可不好。”
胤禛微笑道:“胤禛承情了,这是一点小意思,李公公拿着喝茶。”顺势从袖中掏出一张四方折的银票,递了过去。李德全笑意就更浓了,连声道:“多谢四爷的赏。”回身展开一看,居然是张百两的龙头票,心中不禁对胤禛的好感又多了几分。
胤禛倒是不在乎这些个银子,自从自己领了爵位,又受赏拿了双份的俸银,而且以前佟皇后处也经常会拿些自己的体积银子给胤禛,告诉他说阿哥身边不能没有银子,赏赐奴才的时候得有个爷的样子,所以胤禛对宫中伺候他的下人从来都是出手大方。而戴铎也高瞻远瞩地以自己的名义帮助胤禛在京郊置了些产业,每年也有五万银子的进项。胤禛从现代的经验明白一个道理,要让别人帮助自己死心塌地地做事,光有口头的情谊是绝对不够的,必须有实质的东西,而银子在这个时代的功用是不可小觑的。
得知郭琇被罚,胤禛心中惶惑稍减,知道一定是佟国维的安排起了作用。于是,正了正衣冠,躬身跪下,朗声道:“儿臣胤禛奉旨候见。”
就听得康熙在里面答道:“进来吧。”听上去声音很平静,没有一丝风雨欲来的迹象。
胤禛刚放下来的心却突然又提了起来,他知道,按照康熙的性子,越是临近大事越是有静气。进了南书房,看见康熙背着手,站在案旁,一言不发。胤禛有些战战兢兢,打下马蹄袖,按例请安。康熙没有叫起,胤禛也不敢动,只是心中越发有些慌张。
过了一会儿,康熙叹了口气,道:“胤禛,你可知道门口跪着的是谁?”
胤禛答道:“回皇阿玛的话,儿臣不知。”
康熙缓缓回过身,深深地看着胤禛,道:“他是左都御史郭琇。你可知道,朕为何罚他?”
胤禛被康熙犀利的眼神看得一愣,旋即勉力控制自己的心神平静下来,回道:“儿臣不知。”
康熙冷冷道:“好一个不知。你自己做的什么事,你真的不知道吗?”
胤禛这时候不能再说不知道,否则被安个欺君的罪名可就真的麻烦大了。但是没弄清楚状况也不能随便就认了啊,而况他也不认为这件事情他有什么过错。于是便急忙低下头道:“儿臣愚钝,必是有什么事情做的不合皇阿玛的意,请皇阿玛教训。”
康熙拿过案上的一本奏折,便丢了下来,道:“你自己看。”
胤禛一看之下,正是郭琇的参折,心中便有数了。匆匆看毕,道:“儿臣回皇阿玛的话,儿臣确实救过戴梓的性命,也确实给了他些银两,帮助他安顿在了客栈。然而儿臣没有递话给刑部,也没有做有违国法之事。儿臣以为,儿臣救人,与礼与情,没错。若是刑部因儿臣于此事有碍,所以未能及时处理,请皇阿玛追究刑部之责。但儿臣以为,此事上有商榷之处。戴梓获罪,皆为风闻之事,未尝有实证。此事又牵涉倭人,儿臣听师傅们讲史,知道倭人前明时期一直骚扰浙江海域,烧杀掳掠,无恶不做,儿臣不免存了疑问,会不会是倭人使得离间之计?戴梓曾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且是难得人才,儿臣恳请皇阿玛三思。”
一席话说得康熙变了颜色,斥道:“放肆,你才多大年纪就妄言朝政?你读过多少书?又知道什么历史?戴梓是什么人,该如何处置,朕难道不知道?”
胤禛却不卑不亢道:“皇阿玛曾在数年前围猎之时教导儿臣们,要多读书,也要多参习政事。儿臣没有几位哥哥学识深厚,虑事周详,却也不敢不皇阿玛的教诲。至于如何处置戴梓,还请皇阿玛圣断,只是儿臣既为人子又为臣,便应该对皇阿玛知无不言。”
康熙不怒反笑,道:“这么说,倒是朕让你这么做的?”
这一天,胤禛也被康熙匆匆传了去见驾,他抑制不住心中忐忑,尽管佟国维承诺会为他周旋,可是这些天来一直没有什么音信,他也因为天天要为佟皇后守灵无法外出而消息闭塞,不知道康熙打算怎么发落这件事情。他也不知道如何才能为自己辩解,不过,他倒是打定了主意,一定要想方设法为大清朝留下戴梓这个人才。离着南书房挺远就瞧见一人直挺挺地跪着,顶戴放在一旁的地上,胤禛料想一定是哪个倒霉犯了圣颜的朝臣,康熙不是盛怒之下,也不会公然地让大臣罚跪,尽管可能处罚不重,却是让被罚之人颜面扫地。走近一点儿,才看清楚皂色丧议朝服之上赫然却是仙鹤的补子,就更是吃了一惊。
见到胤禛走过去,李德全连忙迎了上来,笑呵呵地请安。胤禛低声问道:“李公公,请教这位正在候驾的大臣是?”胤禛虽然心知肚明这是大臣挨罚,却不肯挑明了说,只是含含糊糊地问了一句。
李德全压低了声音,回道:“四爷,您说话真厚道,那位就是左都御史郭琇郭大人。今天皇上看了他一份折子,就龙颜大怒,让奴才叫了他来,命他在这里思过。恕奴才多嘴,四爷今天进去也当心着点,皇上现在心情可不好。”
胤禛微笑道:“胤禛承情了,这是一点小意思,李公公拿着喝茶。”顺势从袖中掏出一张四方折的银票,递了过去。李德全笑意就更浓了,连声道:“多谢四爷的赏。”回身展开一看,居然是张百两的龙头票,心中不禁对胤禛的好感又多了几分。
胤禛倒是不在乎这些个银子,自从自己领了爵位,又受赏拿了双份的俸银,而且以前佟皇后处也经常会拿些自己的体积银子给胤禛,告诉他说阿哥身边不能没有银子,赏赐奴才的时候得有个爷的样子,所以胤禛对宫中伺候他的下人从来都是出手大方。而戴铎也高瞻远瞩地以自己的名义帮助胤禛在京郊置了些产业,每年也有五万银子的进项。胤禛从现代的经验明白一个道理,要让别人帮助自己死心塌地地做事,光有口头的情谊是绝对不够的,必须有实质的东西,而银子在这个时代的功用是不可小觑的。
得知郭琇被罚,胤禛心中惶惑稍减,知道一定是佟国维的安排起了作用。于是,正了正衣冠,躬身跪下,朗声道:“儿臣胤禛奉旨候见。”
就听得康熙在里面答道:“进来吧。”听上去声音很平静,没有一丝风雨欲来的迹象。
胤禛刚放下来的心却突然又提了起来,他知道,按照康熙的性子,越是临近大事越是有静气。进了南书房,看见康熙背着手,站在案旁,一言不发。胤禛有些战战兢兢,打下马蹄袖,按例请安。康熙没有叫起,胤禛也不敢动,只是心中越发有些慌张。
过了一会儿,康熙叹了口气,道:“胤禛,你可知道门口跪着的是谁?”
胤禛答道:“回皇阿玛的话,儿臣不知。”
康熙缓缓回过身,深深地看着胤禛,道:“他是左都御史郭琇。你可知道,朕为何罚他?”
胤禛被康熙犀利的眼神看得一愣,旋即勉力控制自己的心神平静下来,回道:“儿臣不知。”
康熙冷冷道:“好一个不知。你自己做的什么事,你真的不知道吗?”
胤禛这时候不能再说不知道,否则被安个欺君的罪名可就真的麻烦大了。但是没弄清楚状况也不能随便就认了啊,而况他也不认为这件事情他有什么过错。于是便急忙低下头道:“儿臣愚钝,必是有什么事情做的不合皇阿玛的意,请皇阿玛教训。”
康熙拿过案上的一本奏折,便丢了下来,道:“你自己看。”
胤禛一看之下,正是郭琇的参折,心中便有数了。匆匆看毕,道:“儿臣回皇阿玛的话,儿臣确实救过戴梓的性命,也确实给了他些银两,帮助他安顿在了客栈。然而儿臣没有递话给刑部,也没有做有违国法之事。儿臣以为,儿臣救人,与礼与情,没错。若是刑部因儿臣于此事有碍,所以未能及时处理,请皇阿玛追究刑部之责。但儿臣以为,此事上有商榷之处。戴梓获罪,皆为风闻之事,未尝有实证。此事又牵涉倭人,儿臣听师傅们讲史,知道倭人前明时期一直骚扰浙江海域,烧杀掳掠,无恶不做,儿臣不免存了疑问,会不会是倭人使得离间之计?戴梓曾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且是难得人才,儿臣恳请皇阿玛三思。”
一席话说得康熙变了颜色,斥道:“放肆,你才多大年纪就妄言朝政?你读过多少书?又知道什么历史?戴梓是什么人,该如何处置,朕难道不知道?”
胤禛却不卑不亢道:“皇阿玛曾在数年前围猎之时教导儿臣们,要多读书,也要多参习政事。儿臣没有几位哥哥学识深厚,虑事周详,却也不敢不皇阿玛的教诲。至于如何处置戴梓,还请皇阿玛圣断,只是儿臣既为人子又为臣,便应该对皇阿玛知无不言。”
康熙不怒反笑,道:“这么说,倒是朕让你这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