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新的产业

    陆义锦接过秦铠递过来的那张薄薄的信笺,上面只有寥寥几行字,铸币、银行券、小额长期贷款。

    这大清的铸币权早就四分五裂了,倒也并非各省督抚都开这个先河,秦铠所知的最有出名的铸币大员莫过于张之洞了,不过张之洞开铸银元也是在六七年之后的事情了,不过马尾船政倒是早就有铸币的历史,那还是秦铠穿越之前的事情,不过铸币量也不大。

    他是了解过这地方上铸钱的事情,这时代,清政府的铸钱厂劳动效率低下,加上铜矿产量也低,北方的几家铸币厂产能严重不足,根本不足以生产足够市面上流通的货币,加上洋商利用清政府货币体系的落伍大肆套取利益,这其中的根源就是这银、铜复本位的货币系统。

    愚昧的清政府实行的的银、铜复本位货币系统,但是对于银、铜货币的兑换比率却不加限制,不过这也不能怪满清政府愚昧,因为这个泱泱大国竟然没有中央银行,又何从去控制这兑换比率,所以纹银和铜币对兑换,完完全全是由由市场需求来控制。

    而同样实行金银复位货币体系的美国,早在1792年就做出了严格的兑换比率,由国家规定两种金属的兑换价格,国家保证按这一比例兑换,美国《1792年铸币法案》规定,1美元包含纯银24.1克,金银比价为1比15,这是固定金银兑换价格,从而保证了货币体系的稳定。

    满清的复本位货币体系存在着很大的漏洞,而这时代清政府统治下的金融体系,完完全全是以外资银行为龙头、国内的银号作为附属的一个倒挂的体系,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外资银行可以随意人为的抬高或者降低兑换比率,他们要做的只是大规模的回购或者放出市场上的铜币数量而已。

    秦铠自然明白以他现在的能力,是无法改变整个中国的金融现状,但是他还是有能力改变广东的现状,那就是发行广东体制下的货币,他对金融体系的大局观有后世的经验总结,远远高于这时代国人的认知,但是对于在实际操作上却毫无经验可言,而这一点恰恰是陆义锦的强项。

    陆义锦盯着纸头看了足足有一盏茶功夫,这几行也没多少个字,但是绝对是大手笔的动作,作为这时代屈指可数的国内银号的大腕,他在阜康经营这些年,自然明白这其中的利弊,铸币,这其中的利益绝对是惊人的,阜康银号虽然有左大帅的背景,不过胡大掌柜也就是一个红顶商人而已,并没有这么大的权力。

    而银行券,他没搞明白,为什么不叫银票,这玩意听起来就是银号里发行的银票嘛,而洋人的银行发出来的都才叫银行券,这位秦大人搞这玩意,这心思可不小……至于小额长期信贷!他也有些不明白,上海现在可是大清国内信贷发展最快的口岸,但是那里的信贷最长也不过一年,也不知道秦大人说的这长期信贷是多久……

    琢磨了好一阵,陆义锦抬头看了看秦铠,一脸郑重的问道:“秦大人,这三样买卖都是大手笔的生意,都做得!这具体的运作上,大人尽可放心,只是这官面上的事情,大人还需多费心!”

    秦铠要的就是这个回答,他点点头,“陆大掌柜,你无需太多担心,在三五年内,我这银号……不对,是银行,名字嘛,我想过了,就叫南洋银行,暂时的经营范围只限于广东和周边,你和胡大掌柜捎个话,我们的买卖不会有冲突的地方!”

    陆义锦点点头,这点上他和胡雪岩倒是并没有太大的担心,以往的合作看来,这位秦大人倒是个信用十足的大员,何况这位秦大人的身价,他们早就发觉了,只能用深不可测来形容,他想了想,有问道:“大人,你这南洋银行什么时候准备开始运作?”

    “越快越好……”

    “这南洋银行的资本金,大人准备投入多少?”

    秦铠看了看一旁的何兴和吴金贵,他现在是做小二的,要大笔的银子,那还的看这两个管账的,尤其是何兴,毕竟大笔的军费、厂子的支出可都是何兴给筹措的,而吴金贵招商局,无疑是日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何兴看了看秦铠,一脸黑线,这秦烈风啊,那边还在闹赤字,这里又要投入一大笔钱搞什么南洋银行,虽然他也明白银号肯定是赚钱的,不过以他的常识来看,在怎么赚钱也不如现在的那些化工厂、纺织机械厂、冲压厂来钱块,不过这事情秦铠跟他仔细商议过,便开口说道:“何大掌柜,银行成立了,我这边能腾挪出现银100万两!”

    陆义锦对于这一百万两倒也在他意料之中,点点头眼光转向另一位大佬吴金贵。

    吴金贵这边上次就有一笔各商家报效的银子270万两,这半年来广州经济特区的收益也有230万两,他琢磨了下,除了留下一笔作为工业区拓展地皮和建造新厂区的银子,他手头并没有太多用度,看着秦铠说道:“大人,我这边能腾挪出来的现银有450万两!”

    听到450万两银子,陆义锦也是心里猛的一跳,但是他可也是见过世面的,阜康银号那也是有两千万家底的大银号,这份惊讶也就持续了一瞬间,但是原本对这位秦大人的评估已经彻底推翻了,能一下子拿出550万两白银,即便是阜康也无法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