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秦铠之言,张之洞也露出的惊讶之色,辜鸿铭入他幕僚之后,潜心做事,安心立言,即便是湖南名士里也并不怎么出名,但因学识渊博,的的确确深受他重用,而他了解到的辜鸿铭,正是秦铠嘴里所说的这样一个人,
辜鸿铭原本以为这位和自己年纪相仿的总督大人会提些个问题,没想到秦铠丝毫没有考校的意思,倒是对他所做所想十分认同,这确实是十分意外,不过他却是还有问题要问,便拱手开口问道:“听说秦大人在两广遍开西学,童子只要愿学,官府就免其学费,不知道大人为何不开科举之学,为国多培养一些能干的官员!”
秦铠看了看张南皮,这问题问得有些意外,两广遍开西学,其实很大程度上确实冲击了科举之学,甚至于现在虽然科举应试还在,但是,越来越多的读书人也选择了西学,而不是在学塾里苦读儒学,学习八股作文之法。
这张南皮自己不说话,先让幕僚来发问,看来,这张南皮还在那个大议题上想了解自己的想法!想到这里,他看了对面的辜鸿铭,镇定自若的答道:“辜先生,你所要发扬的是中华文明,或是那陈年的破砖烂瓦,千年之前,东坡高唱‘明月几时有’,而今我们方知日月之外还有恒星,只有国人的认识不断进步的,我们华夏方能创造璀璨的文明!”
秦铠这番话听在几个人耳朵里各有感慨,片刻之后,辜鸿铭也是深有感触,躬身施礼退下,他提这个问题,自然是张之洞之意,想听听这秦烈风的说辞,而刚才,秦铠在回答中已经非常明确的发出了信号。
破砖烂瓦自然是不要,而所言的不断提高认识,他想到的自然是指要一个能全力支持洋务的新政府,而现在,这个希望自然是寄托在即将亲政的少年光绪身上,只是,张之洞也根本想不到,这位秦大总督根本就不看好他们这些清流寄于厚望、被帝师翁同龢叹为“聪慧睿智”的光绪帝。
这个社会制度已经千疮百孔,这个体制已经崩塌了它的根本,维系这个朝廷的唯一东西,只是那场持续十余年、殇民近亿的内乱平息后,这个国家将养生息所需要的短暂和平。
闭门之后,张之洞立刻拿出一份电报递给张佩纶,“翁大人的电报,大清祖制,明年皇帝就要亲政了,不过,朝堂上为了这事情现在都已经充斥着奇谈怪论,翁大人言,皇上勤勉聪慧,是个明君,就怕……”
张之洞说到这里,也没有继续说下去,不过在座的秦铠、张佩纶自然知晓,这后面就是四个字“后宫干政”!
说起来,这清流的崛起,其实与西宫慈禧的纵容有着莫大干系,对于汉族高官逐渐掌握大清兵权,满清贵族早就心存不满了,只是这八旗子弟实在是扶不上墙,所以宫里才让清流来弹劾各路督抚,互为牵制,秦铠暗想到这里,不免也是颇为感慨,而对于后宫干政最有意见却又是这些清流一党。
在原本历史上,最终这将导致了所谓“帝党”与“后党”的生死相搏,不过,秦铠却比任何人都清楚,所谓帝党、后党也只是为了那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作的政治斗争而已,当然,历史上最终“后党”在军队的支持下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即便是帝党能够胜利,光绪皇帝操办的所谓维新也只是一场闹剧。
究其原因,其实不难明白,即便是被称为“睿智聪慧”的光绪,根本认识不到帝国腐烂的根源正是这个帝国的体制,而体制下最需要颠覆的其实就是他屁股下的位置,至于日后那一系列的维新新政,也不过是和李中堂一般拆东墙补西墙,这破庙已经到了无法支撑的地步,这帝国的体制根本无法适应这时代的要求。
而随着张之洞、张佩纶这些清流干将走上督抚的位置,他们也都成为了被弹劾的目标,不过现在的局面下,普通的弹劾根本无关痛痒,而各省督抚都手握重兵,掌控一方,即便是朝廷里也不敢轻易得罪,而他们这群人将是唯一可以主导这个国家进程的势力。
张之洞说完之后,他和张佩纶的眼睛都看向秦铠,在他们眼里,这位秦大总督非但掌控着这个帝国第二强大的海军和陆军,更重要的是,南洋体系在一系列的对外战争中获得了巨大的声望,而声望在有些时候拥有比军事力量更重要的作用。
更何况,大清现在的舆论在很大程度上都受这位总督的引导,就拿最近的南华国使团事件,虽然李中堂采用了冷处理的办法,这也算是个折中之法,但是朝廷在对于海外华人上的态度,却很快在民众间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而号称保持中立的《福建新报》、《申报》上刊发了不少代表各种意见的稿子,闹得那是沸沸扬扬。
而这其中,处处可见南洋体系的身影,却丝毫不留把柄,只是,这原本就是一件小事,倒也没有引起更大的波澜,毕竟最终李中堂大人虽然没有直接认同南华的地位,但也非常狡猾的认同了海外华人的地位,但是,在对海外华人的责任上却含糊其辞。
但是,南华民主共和国使团的事情,只是秦铠投下的一步棋子,而真正的杀招自己是这之后联合督抚挑起的“帝后之战”,只有充分暴露这个没落帝国不可救药的根本,才能最终颠覆他,而他要争取的也是新思潮发展的时间,没有民意的支持,即便成事也是后患重重。
听到张之洞之言,秦铠看了看两位,笑着说道:“张孝达之言,即我之意,国家要振兴,绝非一地的繁荣,而要从上而下体制上的变革!”
张佩纶自是一脸喜色,这件事情上,清流一党最大的依仗自然是帝师翁同龢和吏部尚书李鸿藻这些大佬,而今他和张之洞无疑是清流的重要外援,而直隶总督李中堂深受太后重视,自从倾向洋务的恭亲王奕訢除军机大臣后,他的态度便十分隐晦。
李中堂已经挂了文渊阁大学士、太子太师、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这一串让人炫目的职务,从官职而言早已是位极人臣,按理早就应该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人物,但是,却至始至终只是督抚之首,而不能执掌阁僚。
辜鸿铭原本以为这位和自己年纪相仿的总督大人会提些个问题,没想到秦铠丝毫没有考校的意思,倒是对他所做所想十分认同,这确实是十分意外,不过他却是还有问题要问,便拱手开口问道:“听说秦大人在两广遍开西学,童子只要愿学,官府就免其学费,不知道大人为何不开科举之学,为国多培养一些能干的官员!”
秦铠看了看张南皮,这问题问得有些意外,两广遍开西学,其实很大程度上确实冲击了科举之学,甚至于现在虽然科举应试还在,但是,越来越多的读书人也选择了西学,而不是在学塾里苦读儒学,学习八股作文之法。
这张南皮自己不说话,先让幕僚来发问,看来,这张南皮还在那个大议题上想了解自己的想法!想到这里,他看了对面的辜鸿铭,镇定自若的答道:“辜先生,你所要发扬的是中华文明,或是那陈年的破砖烂瓦,千年之前,东坡高唱‘明月几时有’,而今我们方知日月之外还有恒星,只有国人的认识不断进步的,我们华夏方能创造璀璨的文明!”
秦铠这番话听在几个人耳朵里各有感慨,片刻之后,辜鸿铭也是深有感触,躬身施礼退下,他提这个问题,自然是张之洞之意,想听听这秦烈风的说辞,而刚才,秦铠在回答中已经非常明确的发出了信号。
破砖烂瓦自然是不要,而所言的不断提高认识,他想到的自然是指要一个能全力支持洋务的新政府,而现在,这个希望自然是寄托在即将亲政的少年光绪身上,只是,张之洞也根本想不到,这位秦大总督根本就不看好他们这些清流寄于厚望、被帝师翁同龢叹为“聪慧睿智”的光绪帝。
这个社会制度已经千疮百孔,这个体制已经崩塌了它的根本,维系这个朝廷的唯一东西,只是那场持续十余年、殇民近亿的内乱平息后,这个国家将养生息所需要的短暂和平。
闭门之后,张之洞立刻拿出一份电报递给张佩纶,“翁大人的电报,大清祖制,明年皇帝就要亲政了,不过,朝堂上为了这事情现在都已经充斥着奇谈怪论,翁大人言,皇上勤勉聪慧,是个明君,就怕……”
张之洞说到这里,也没有继续说下去,不过在座的秦铠、张佩纶自然知晓,这后面就是四个字“后宫干政”!
说起来,这清流的崛起,其实与西宫慈禧的纵容有着莫大干系,对于汉族高官逐渐掌握大清兵权,满清贵族早就心存不满了,只是这八旗子弟实在是扶不上墙,所以宫里才让清流来弹劾各路督抚,互为牵制,秦铠暗想到这里,不免也是颇为感慨,而对于后宫干政最有意见却又是这些清流一党。
在原本历史上,最终这将导致了所谓“帝党”与“后党”的生死相搏,不过,秦铠却比任何人都清楚,所谓帝党、后党也只是为了那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作的政治斗争而已,当然,历史上最终“后党”在军队的支持下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即便是帝党能够胜利,光绪皇帝操办的所谓维新也只是一场闹剧。
究其原因,其实不难明白,即便是被称为“睿智聪慧”的光绪,根本认识不到帝国腐烂的根源正是这个帝国的体制,而体制下最需要颠覆的其实就是他屁股下的位置,至于日后那一系列的维新新政,也不过是和李中堂一般拆东墙补西墙,这破庙已经到了无法支撑的地步,这帝国的体制根本无法适应这时代的要求。
而随着张之洞、张佩纶这些清流干将走上督抚的位置,他们也都成为了被弹劾的目标,不过现在的局面下,普通的弹劾根本无关痛痒,而各省督抚都手握重兵,掌控一方,即便是朝廷里也不敢轻易得罪,而他们这群人将是唯一可以主导这个国家进程的势力。
张之洞说完之后,他和张佩纶的眼睛都看向秦铠,在他们眼里,这位秦大总督非但掌控着这个帝国第二强大的海军和陆军,更重要的是,南洋体系在一系列的对外战争中获得了巨大的声望,而声望在有些时候拥有比军事力量更重要的作用。
更何况,大清现在的舆论在很大程度上都受这位总督的引导,就拿最近的南华国使团事件,虽然李中堂采用了冷处理的办法,这也算是个折中之法,但是朝廷在对于海外华人上的态度,却很快在民众间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而号称保持中立的《福建新报》、《申报》上刊发了不少代表各种意见的稿子,闹得那是沸沸扬扬。
而这其中,处处可见南洋体系的身影,却丝毫不留把柄,只是,这原本就是一件小事,倒也没有引起更大的波澜,毕竟最终李中堂大人虽然没有直接认同南华的地位,但也非常狡猾的认同了海外华人的地位,但是,在对海外华人的责任上却含糊其辞。
但是,南华民主共和国使团的事情,只是秦铠投下的一步棋子,而真正的杀招自己是这之后联合督抚挑起的“帝后之战”,只有充分暴露这个没落帝国不可救药的根本,才能最终颠覆他,而他要争取的也是新思潮发展的时间,没有民意的支持,即便成事也是后患重重。
听到张之洞之言,秦铠看了看两位,笑着说道:“张孝达之言,即我之意,国家要振兴,绝非一地的繁荣,而要从上而下体制上的变革!”
张佩纶自是一脸喜色,这件事情上,清流一党最大的依仗自然是帝师翁同龢和吏部尚书李鸿藻这些大佬,而今他和张之洞无疑是清流的重要外援,而直隶总督李中堂深受太后重视,自从倾向洋务的恭亲王奕訢除军机大臣后,他的态度便十分隐晦。
李中堂已经挂了文渊阁大学士、太子太师、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这一串让人炫目的职务,从官职而言早已是位极人臣,按理早就应该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人物,但是,却至始至终只是督抚之首,而不能执掌阁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