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3(1/5)
季母开始开展赚钱计划,她在某个市场上有家不大的铺子,铺子里卖一些口脂、胭脂之类的护肤品,每个月能赚银子。
季闻春偶然还看见她做一种自己研发的护肤品,把花花草草放在院子里晾晒几日后浸泡牛骨、猪油之类的捂严实了放在瓷罐子里煮,煮一晚上喷香扑鼻滤出来放在密封小盒里就成了香膏。
季闻春误以为是一种花草口味的吃食,偷吃了一小罐之后觉得索然无味。
季母捞着袖子收捡东西的时候发现香膏少了一些,疑惑地问,“家里何时进了老鼠?”
季闻春连忙辩解,“不知道……嗝。”
打出一股花香味的嗝。
季母:…………
在自己做了一盒香膏之后,季母就要求铺子额外开辟一个小柜台摆放她自己的成品,季闻春私下认为这是为了给铺子增加销量,毕竟一个每日愁眉苦脸的胭脂铺老板肯定不能带来太大收益。
她不确定古代是否有版权的说法,但是如果想要一家有竞争力的胭脂铺,那么必然需要手中有比较厉害的香方和老字号名声,或者假设她会蒸馏的话就能做出一种香露,可惜她是个睁眼瞎,所以只能干瞪眼,帮季母增加店铺销量的想法最终不了了之。
家里不仅有季闻春和季小弟在读书,连妙娘也加入他们的行列,他们用草纸练字,妙娘就只能愁眉苦脸地拿着树枝在沙地上写写画画。
现在妙娘在季家地位非常奇怪,她有一间单独的屋子自己居住,季母要求她每天工作并给她发工资,其他时间里她就需要练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例如唱歌,拨弦,看书,劈腿什么的,季闻春甚至怀疑季母想让她以后在街上卖艺赚钱养他们全家。
但妙娘是一根筋脑子,比她还要傻,读书识字一秒钟全忘,季闻春还有季小弟帮忙兜底,她却每天定时挨一顿骂。
她无精打采地向季闻春求助,“少爷,你比较聪明,教教我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吧。”
她把那本封面上有个“女”字的书拿过来给季闻春看。
季闻春不想在小萝莉面前丢脸,硬着头皮翻看,发现里面的繁体字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这是一本古代故事书,主要说了一个小姐丈夫死后借尸还魂到一个乡人身上,最终和小姐相认、双宿双飞的事情,剧情一波三折,根本不是季闻春想象中的女则或者烈女传,更让人佩服的是季母居然拿这个当启蒙教材。
妙娘听后若有所思,“好女不嫁二夫,如果在情理之内也可以允许对吗?”
季闻春无语,单纯的一个言情故事非要想那么奇怪,她一个十岁“不懂情爱”的小姑娘也就罢了,妙娘明明已经是十四岁的豆蔻少女,想法竟然也这么歪。
到古代的第三日,季闻春终于被允许和弟弟一起出门溜达。
这个年代人口并不如现代那么多,根据历史记载,古代人口巅峰期在清朝,康熙之后因为土豆等的引入人口数量上亿,但也比不上现代的十几亿,而其他朝代一般在一千到三千万徘徊,也就是说在大城市的人口密度也仅仅和现代的中小城市媲美。
季闻春偶然还看见她做一种自己研发的护肤品,把花花草草放在院子里晾晒几日后浸泡牛骨、猪油之类的捂严实了放在瓷罐子里煮,煮一晚上喷香扑鼻滤出来放在密封小盒里就成了香膏。
季闻春误以为是一种花草口味的吃食,偷吃了一小罐之后觉得索然无味。
季母捞着袖子收捡东西的时候发现香膏少了一些,疑惑地问,“家里何时进了老鼠?”
季闻春连忙辩解,“不知道……嗝。”
打出一股花香味的嗝。
季母:…………
在自己做了一盒香膏之后,季母就要求铺子额外开辟一个小柜台摆放她自己的成品,季闻春私下认为这是为了给铺子增加销量,毕竟一个每日愁眉苦脸的胭脂铺老板肯定不能带来太大收益。
她不确定古代是否有版权的说法,但是如果想要一家有竞争力的胭脂铺,那么必然需要手中有比较厉害的香方和老字号名声,或者假设她会蒸馏的话就能做出一种香露,可惜她是个睁眼瞎,所以只能干瞪眼,帮季母增加店铺销量的想法最终不了了之。
家里不仅有季闻春和季小弟在读书,连妙娘也加入他们的行列,他们用草纸练字,妙娘就只能愁眉苦脸地拿着树枝在沙地上写写画画。
现在妙娘在季家地位非常奇怪,她有一间单独的屋子自己居住,季母要求她每天工作并给她发工资,其他时间里她就需要练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例如唱歌,拨弦,看书,劈腿什么的,季闻春甚至怀疑季母想让她以后在街上卖艺赚钱养他们全家。
但妙娘是一根筋脑子,比她还要傻,读书识字一秒钟全忘,季闻春还有季小弟帮忙兜底,她却每天定时挨一顿骂。
她无精打采地向季闻春求助,“少爷,你比较聪明,教教我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吧。”
她把那本封面上有个“女”字的书拿过来给季闻春看。
季闻春不想在小萝莉面前丢脸,硬着头皮翻看,发现里面的繁体字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这是一本古代故事书,主要说了一个小姐丈夫死后借尸还魂到一个乡人身上,最终和小姐相认、双宿双飞的事情,剧情一波三折,根本不是季闻春想象中的女则或者烈女传,更让人佩服的是季母居然拿这个当启蒙教材。
妙娘听后若有所思,“好女不嫁二夫,如果在情理之内也可以允许对吗?”
季闻春无语,单纯的一个言情故事非要想那么奇怪,她一个十岁“不懂情爱”的小姑娘也就罢了,妙娘明明已经是十四岁的豆蔻少女,想法竟然也这么歪。
到古代的第三日,季闻春终于被允许和弟弟一起出门溜达。
这个年代人口并不如现代那么多,根据历史记载,古代人口巅峰期在清朝,康熙之后因为土豆等的引入人口数量上亿,但也比不上现代的十几亿,而其他朝代一般在一千到三千万徘徊,也就是说在大城市的人口密度也仅仅和现代的中小城市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