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西出阳关
两个月之后,永乐四年的十月中,灵州西南数十里的峡口山下,一群人正在进行严肃的话别。
“二郎,为兄戎务在身,不可擅离职守,也就只能送到这里了……前路险阻颇多,这峡口山与鸣沙河只是其中的第一道小小关隘而已。幸而中国节仗在河西通行甚便,羌戎大族多半不会为难,至于一些性贪无识的小族或者群盗,却不在你身边这些虎贲的话下。”
看着眼前雄峻的峡口与自峡口奔腾而出的河水,一个年过四旬的紫膛脸大汉放开马缰拱手作别。这人就是大周的朔方军节度使赵匡胤,而他口中的二郎,显而易见就是他的弟弟赵匡义了。
背对峡口山牵马欲行的却正是赵匡义,此刻他已经是大周赴凉州、甘州、肃州与归义军宣谕使者,并奉诏联络于阗国使者。在接了郭炜的圣旨,凑齐了使团成员之后,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赵匡义一行终于来到了大周实际上的西北疆域边缘灵州。
几乎是众所周知的,尽管凉州和归义军都在向大周称臣纳贡,甚至就连甘州回鹘和更远的西州回鹘也在向大周称臣纳贡(当然,他们同时还向辽国称臣纳贡),但是大周的实际控制就到灵州为止。
出了灵州,只有东南方向那一条并不算安靖的商路通往盐州和通远军、庆州,其间还要穿越沙碛翰海,才能和大周的本土相连,为灵州的戍军提供着关中地区的刍粟,至于其他方向则都是羌戎杂处,大周对其顶多就是一个名义上的统治权而已。而且灵州的北面就是辽国的土地——当然,那同样也只是名义上的,那些游走于沙丘、河流之间的部族虽然认辽国为主,却并非辽主可以随意支使差遣的。
大周的朔方军节度使赵匡胤管辖的就是这样一片土地,他的实际权力说穿了也就是局限于灵武城以及沿着这一段黄河开渠形成的河套地区而已,出了这些以汉人为主的农业定居点之后,那就是一批批难以管制的游牧群落了。
不过随着周军对四方连战连捷,大周的威名远播,再加上赵匡胤掌军征战颇有手段,围绕在农业定居点周围游徙不定的党项羌人也逐渐畏服于大周的声威,不再动辄打劫城落和商旅,就连最为桀骜不驯的东边定难军也减少了对州境的侵扰,此时的灵州却是有些平和丰饶的景象。“黄河百害,唯利一套”的特点逐渐显现,以及灵州控扼丝绸之路关键地段的优势,这里和盐州、庆州比起来都要繁华了几分。
自家的二弟作为朝廷使节由灵州出境,赵匡胤当然得全程护送了,更何况诏旨当中还要从朔方军抽调一部分将吏和军士护卫使团,赵匡胤更是要亲自操劳。
赵匡义听了兄长的告别词,回头看了一眼峡口山与奔腾的河水,也是一拱手:“兄长于百忙之中腾出身来,为小弟配齐将吏、军士,更亲自送到此地,小弟已经足感盛情。前路漫漫,正如兄长所言,眼前这峡口山与鸣沙河只是其中的第一道小小关隘而已,兄长却哪里管得过来?有身边这些虎贲,有朝廷的仪节,小弟这一路上应该是不会碰到什么难处的。”
鸣沙河其实就是过峡口山之前的那一段大河的称呼,赵匡义也不知道其中的来由,只知道当地人情愿对这一段河另起称呼,而不是统一称作“大河”。在来到峡口山之前,赵匡义还感觉当地人的这种习惯挺奇怪的,总不至于南边靠河的地方有个鸣沙城,这段河流就得被叫成鸣沙河吧?经过灵武城的大河那一段也没被叫成灵武河啊……
当然,灵武城的西面有一条南北流向的大河支流,那条河已经被叫作了灵州川,所以经过灵武城的这一段大河倒是不好再跟着城池起名了。不过赵匡义也不得不承认,大河在峡口山前后确实有些特殊,峡口山两山相夹,大河经其中,其中的险峻湍急就连砥柱都不能比,即便大河的砥柱段河床要比这里壮阔得多。
峡口山所夹处的大河河床很窄,但是听当地人讲南面的鸣沙河那一段河床却相当开阔,出了峡口的河床同样开阔,并且还分出了数股岔流,更加凸显出峡口山的收束作用。赵匡义对这些水文变化的兴趣倒是不大,他感兴趣的是,出了峡口山的大河在天然的三岔河之后经过历代营建,已经形成了密集的灌溉沟渠,在前后都是戈壁翰海的地方,却营造出了一片富饶的绿洲。
就是河套地区的这一片绿洲,让当地戍军的粮草供应不必完全仰赖那条穿越数百里翰海的粮道,甚至可以在紧急情况下保证一两年时间的自给自足。
尽管只是在灵武城走马观花,更北面的河套区都没有好好地看一看,赵匡义却已经有了一点基本的结论,那就是河套地区的农业潜力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受制于灵州的人力物力财力,灌溉沟渠的规划建设还不够,河水尚未得到充分的利用。若是朝廷能够像治理汴水那样投入人力开凿沟渠,并且今后还能得到妥善的维护,将来的朔方军未必不能实现军粮的完全自给。
当然,这些事情不是他这个使者能够操心的,而且在定难军没有真正平复的当下,朝廷多半也没有精力来做这件事,再说灵州本身的人力并不足以支持如此大规模的水利建设,而要把民夫从关中派到灵州来务工,中间的戈壁翰海那一段路就是个大难题,所以此事终究只能想想而已。
不过对赵匡义而言,这些观感已经开始给他将来的牧守凉州生涯增添了许多信心——既然身处戈壁翰海之中的灵州会有这样的前景,传言凉州之畜为天下饶的地方,未必就不是宜耕宜牧的好地方,只不过其间的羌戎太多汉人太少,加上中唐以来吐蕃强盛,这才让昔日的汉家都会沦为异域。
“陛下命你出使西域,并且许以凉州前程,也算是苦心孤诣了……”
虽然嘴上已经说了告别,赵匡胤终究还是有些不舍。自己远在西北戍边,与两个弟弟本来就只能一年见上那么一次,现在可好,二弟这是远赴西域,需要出使的地方不止一两处,许多地方都在戈壁之中,一路的艰难险阻那是不必说了,而且路途极为遥远,根据那些地方来使所言推断,等他回返怕是要过上两年的。
两个月之后,永乐四年的十月中,灵州西南数十里的峡口山下,一群人正在进行严肃的话别。
“二郎,为兄戎务在身,不可擅离职守,也就只能送到这里了……前路险阻颇多,这峡口山与鸣沙河只是其中的第一道小小关隘而已。幸而中国节仗在河西通行甚便,羌戎大族多半不会为难,至于一些性贪无识的小族或者群盗,却不在你身边这些虎贲的话下。”
看着眼前雄峻的峡口与自峡口奔腾而出的河水,一个年过四旬的紫膛脸大汉放开马缰拱手作别。这人就是大周的朔方军节度使赵匡胤,而他口中的二郎,显而易见就是他的弟弟赵匡义了。
背对峡口山牵马欲行的却正是赵匡义,此刻他已经是大周赴凉州、甘州、肃州与归义军宣谕使者,并奉诏联络于阗国使者。在接了郭炜的圣旨,凑齐了使团成员之后,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赵匡义一行终于来到了大周实际上的西北疆域边缘灵州。
几乎是众所周知的,尽管凉州和归义军都在向大周称臣纳贡,甚至就连甘州回鹘和更远的西州回鹘也在向大周称臣纳贡(当然,他们同时还向辽国称臣纳贡),但是大周的实际控制就到灵州为止。
出了灵州,只有东南方向那一条并不算安靖的商路通往盐州和通远军、庆州,其间还要穿越沙碛翰海,才能和大周的本土相连,为灵州的戍军提供着关中地区的刍粟,至于其他方向则都是羌戎杂处,大周对其顶多就是一个名义上的统治权而已。而且灵州的北面就是辽国的土地——当然,那同样也只是名义上的,那些游走于沙丘、河流之间的部族虽然认辽国为主,却并非辽主可以随意支使差遣的。
大周的朔方军节度使赵匡胤管辖的就是这样一片土地,他的实际权力说穿了也就是局限于灵武城以及沿着这一段黄河开渠形成的河套地区而已,出了这些以汉人为主的农业定居点之后,那就是一批批难以管制的游牧群落了。
不过随着周军对四方连战连捷,大周的威名远播,再加上赵匡胤掌军征战颇有手段,围绕在农业定居点周围游徙不定的党项羌人也逐渐畏服于大周的声威,不再动辄打劫城落和商旅,就连最为桀骜不驯的东边定难军也减少了对州境的侵扰,此时的灵州却是有些平和丰饶的景象。“黄河百害,唯利一套”的特点逐渐显现,以及灵州控扼丝绸之路关键地段的优势,这里和盐州、庆州比起来都要繁华了几分。
自家的二弟作为朝廷使节由灵州出境,赵匡胤当然得全程护送了,更何况诏旨当中还要从朔方军抽调一部分将吏和军士护卫使团,赵匡胤更是要亲自操劳。
赵匡义听了兄长的告别词,回头看了一眼峡口山与奔腾的河水,也是一拱手:“兄长于百忙之中腾出身来,为小弟配齐将吏、军士,更亲自送到此地,小弟已经足感盛情。前路漫漫,正如兄长所言,眼前这峡口山与鸣沙河只是其中的第一道小小关隘而已,兄长却哪里管得过来?有身边这些虎贲,有朝廷的仪节,小弟这一路上应该是不会碰到什么难处的。”
鸣沙河其实就是过峡口山之前的那一段大河的称呼,赵匡义也不知道其中的来由,只知道当地人情愿对这一段河另起称呼,而不是统一称作“大河”。在来到峡口山之前,赵匡义还感觉当地人的这种习惯挺奇怪的,总不至于南边靠河的地方有个鸣沙城,这段河流就得被叫成鸣沙河吧?经过灵武城的大河那一段也没被叫成灵武河啊……
当然,灵武城的西面有一条南北流向的大河支流,那条河已经被叫作了灵州川,所以经过灵武城的这一段大河倒是不好再跟着城池起名了。不过赵匡义也不得不承认,大河在峡口山前后确实有些特殊,峡口山两山相夹,大河经其中,其中的险峻湍急就连砥柱都不能比,即便大河的砥柱段河床要比这里壮阔得多。
峡口山所夹处的大河河床很窄,但是听当地人讲南面的鸣沙河那一段河床却相当开阔,出了峡口的河床同样开阔,并且还分出了数股岔流,更加凸显出峡口山的收束作用。赵匡义对这些水文变化的兴趣倒是不大,他感兴趣的是,出了峡口山的大河在天然的三岔河之后经过历代营建,已经形成了密集的灌溉沟渠,在前后都是戈壁翰海的地方,却营造出了一片富饶的绿洲。
就是河套地区的这一片绿洲,让当地戍军的粮草供应不必完全仰赖那条穿越数百里翰海的粮道,甚至可以在紧急情况下保证一两年时间的自给自足。
尽管只是在灵武城走马观花,更北面的河套区都没有好好地看一看,赵匡义却已经有了一点基本的结论,那就是河套地区的农业潜力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受制于灵州的人力物力财力,灌溉沟渠的规划建设还不够,河水尚未得到充分的利用。若是朝廷能够像治理汴水那样投入人力开凿沟渠,并且今后还能得到妥善的维护,将来的朔方军未必不能实现军粮的完全自给。
当然,这些事情不是他这个使者能够操心的,而且在定难军没有真正平复的当下,朝廷多半也没有精力来做这件事,再说灵州本身的人力并不足以支持如此大规模的水利建设,而要把民夫从关中派到灵州来务工,中间的戈壁翰海那一段路就是个大难题,所以此事终究只能想想而已。
不过对赵匡义而言,这些观感已经开始给他将来的牧守凉州生涯增添了许多信心——既然身处戈壁翰海之中的灵州会有这样的前景,传言凉州之畜为天下饶的地方,未必就不是宜耕宜牧的好地方,只不过其间的羌戎太多汉人太少,加上中唐以来吐蕃强盛,这才让昔日的汉家都会沦为异域。
“陛下命你出使西域,并且许以凉州前程,也算是苦心孤诣了……”
虽然嘴上已经说了告别,赵匡胤终究还是有些不舍。自己远在西北戍边,与两个弟弟本来就只能一年见上那么一次,现在可好,二弟这是远赴西域,需要出使的地方不止一两处,许多地方都在戈壁之中,一路的艰难险阻那是不必说了,而且路途极为遥远,根据那些地方来使所言推断,等他回返怕是要过上两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