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皇帝关于制定三条标准的详细解释,张英脊背上全是冷汗淋漓。

    通过第一条,皇帝直接让皇子们从小读书时即与外戚疏远,避免过从甚密,也尽量杜绝将来的党附。而第二条,皇帝暗中使皇子之间嫡庶的分别缩小差异,也间接暗示百姓家中尽量减少庶子的出生。第三条,皇帝把择优地权利完全托付于张英名下,即使有一品大员的庶子想要入学,也得由张英找借口推拒。

    张英心中不由暗暗叫苦,然而事关皇子们的教育,乃是重中之重的事情,也是皇帝对他信任有加。张英踌躇了半晌,终于又在皇帝跟前跪下,慎重提出了一个要求:

    “启禀皇上,微臣有个不情之请。”

    皇帝好笑地看着愁眉苦脸地张英,问他:

    “爱卿,但讲无妨。”

    张英戚戚艾艾地回答:

    “微臣在老家有一次子,年方八岁。微臣想恳请皇上开恩,准许臣子能入第一官学就读。”

    皇帝大笑,托门路果然是无孔不入,后门直接开到皇帝这里来了。

    皇帝揣测,张英这个儿子很可能就是张廷玉。小张公子的家教修养极好,个性应该也很不错,倘若大阿哥、小太子能和张廷玉一起做同窗好友,裨益良多。此刻因为地域的限制,而把孩子从老家送到京城他父亲跟前来读书,倒也并不是甚么原则问题。反正学区、地域和教育资源分布的差异,自古皆有。

    皇帝便索性卖了个不值钱的人情给心腹大臣:

    “张卿,朕之所以把幼童限定为京城人士,乃是因各地方言有异,恐怕年纪幼小言语不通。倘若张卿的小公子没有言语关碍,朕并不会干涉。”

    张英连忙叩头谢恩。

    皇帝随即又交代张英第三件事情:

    “张卿,这第三桩差使尤为要紧,乃是相关百年树人的大事。”

    张英审慎地望着皇帝。

    皇帝说:

    “建造一所新官学,十分容易。然官学究竟教授哪些课业,却是重中之重。”

    皇帝把京都国小选取课程的宗旨钦定为:由简至难,循序渐进,兼顾兴趣,撷百家众长。

    皇帝把京都国小的课业,暂定为四年制教育。从低阶至中阶,由浅入深,基本课程设置为识字、算学、书法、诗词、经史文章、星相、农识、地理、音乐、航海、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