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09-11-17
李煜与南唐社会命运
李煜是李璟的第六子,出生南唐皇宫,自小心灵聪颖,体态俊美,深得皇宫亲眷、宫人爱宠。青少年时代度过一段靡华豪奢的享乐生活,且看其宫中摆设:“尝于宫中以销金红罗幕其壁,以白银钉、玳瑁押之,又以绿钿刷隔眼,糊以红罗,种梅花于其外。”佚名:《五国故事》卷上,台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李后主每春盛时,梁栋窗壁柱栱阶砌,并作隔筒密插杂花,榜日锦泪天。”〔宋〕陶榖:《清异录》,《说郛》卷61,中国书店1986版。后代在对李煜的记录时也多讲其“性骄侈、好声色”。李煜本与王位无缘,但李璟晚年南唐宫廷内部的一场变故,却将这个“生于宫廷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王子推到了政治舞台的中心。王国维:《人间词话》,引自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版,第4242页。
这位生长于帝王之家、过着钟鸣鼎食生活的后主,书、画、诗、文、词、音乐、佛学样样精通,尤以灿烂的词章彪炳词坛。他购藏锺王真迹至多,得笔于柳公权,特为遒劲。所为“书评”,称欧虞褚薛、李、颜诸家,各得右军之一体,尤称特识。他善写墨竹,尤工翎毛,凡署“锺隐笔”者,皆其自画。锺隐即其别唬“锺峰隐居”之省称。其诗颇饶情韵,全唐诗录十八首。文笃好。末嗣位时,开崇文馆。即位后,置澄心堂,多引能文之士。所为文集凡三十卷,惜今不传。词可分前后两期。前期据有江南,寄情声色,笔意自成馨逸,能于花间集外,自立一格,亦时有放逸之致。后期则为归宋二三年间,名虽封侯,实为俘虏,题材加广,感慨益深,喜用赋体,工于白描,而文外曲致,翫之弥远。谭复堂称其“雄奇幽怨,妙兼二难”,遂为百世不眺之祖。对于音乐,徐铉称其洞晓音律,精别雅郑,穷先王制作之意,审风俗淳薄之原,为文谕之,以续乐记。喜研佛学内典,崇修佛寺,尝改宝公院为开喜道场,围城之时为近臣所蔽,犹听沙门德明讲楞严经。另著杂说百篇,多所称引,时人以为可继曹丕典论,今皆一传。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这样评价道:“李重光之词,神秀也。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我国史尊李白为诗仙,杜甫为诗圣,而称赞李煜为词魂,应为中肯之论。
对李煜评论,长期以贬居多,有人认为他虽承统即位却拙于治国,荒淫酒色自亡其国。清代袁牧《随园诗话补遗》则引郭麐《南唐杂咏》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几乎一直左右着史界的评论。在某网站博客上,一则短文里的评价文字写得昪常绚丽精彩:
本以为你会走进百姓,仁政惠民,谁想你停留在征歌逐舞:“凤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本以为你会走进士兵,患难同共,谁想你停留在幽欢密会:“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本以为你会走进文武,殚精国事,谁想你停留在相思别离:“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终于兵临城下,四面悲歌,举手间君王阶下囚。只剩下让人心惊的“最是仓皇辞庙日,垂泪对宫娥”;只剩下让人痛楚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只剩下让人沉郁的“多少恨,昨夜梦魂中”;只剩下让人肠断的“人生愁恨何能免,**独我情何限”。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李煜走出励精图治的江山,停留在纸醉金迷的深宫,于是绣口一吐,就是一个亡唐。([url]./u/49d689ce010003zi[/url])
像此等认为李煜是荒淫酒色、懦弱无能、只懂屈辱伏降的昏君的文字,比比皆是。李煜作为一国之君,虽然没能逃脱亡国的命运,但这并不代表其昏庸无能,其在国家管理上的作为只是常常被其在上的辉煌所掩盖而已。此前,不少有识之士已经对李煜做出了相反而中肯的评论,关立勋:《论李煜其人》,载《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第35-39页;许春在:《为李后主一辩》,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年3月第18卷第1期,第58-63页;赵梦昭:《文德君王—李后主新评》,载《湖南大学学报》1997年第i1卷第4期,第54-58页;等等。因此给李煜一个全新评价的时机已经成熟。本节权引学者们已经刊出的有关文字并结合个人看法,对李煜作一番评述。鉴于其文献词章成就将在文化篇里专门叙述,这里仅涉及其治国方面的绩效评价。
作者:格羅索2009-4-506:29回复此发言
--------------------------------------------------------------------------------
2[转]后主是个有为之君,惜乎时不我予,乃至身死国亡
一、道义层面:具仁信之德
徐铉《徐骑省集》是了解南唐评析李煜的重要史书。
徐铉曾挥洒如椽之笔,奉命撰写李煜《吴王陇西公墓志铭》,对李后主一生功过事迹秉笔直书、盖棺论定:
“……王以世嫡嗣服,以古道驭民,钦若彝伦,率循先志。奉蒸尝、恭色养,必以孝;事耇老、宾大臣,必以礼。居处服御必以节,言动施舍必以时。至于荷全济之恩,谨藩国之度,勤修九贡,府无虚月,祗奉百役,知无不为。十五年间,天眷弥渥。然而果于自信,怠于周防。西邻起衅,南箕构祸。投杼致慈亲之惑,乞火无里妇之辞。始劳因垒之师,终后涂山之会。……
“惟王天骨秀昪,神气清粹,言动有则,容止可观。精究六经,旁综百氏。常以周孔之道不可暂离,经国化民,发号施令,造次于是,始终不渝。酷好文辞,多所述作。一游一豫,必以颂宣。载笑载言,不忘经义。洞晓音律,精别雅郑;穷先王制作之意,审风俗淳薄之原,为文论之,以续《乐记》。所著文集三十卷,杂说百篇,味其文、知其道矣。至于弧矢之善,笔札之工,天纵多能,必造精绝。本以恻隐之性,仍好竺干之教。草木不杀,禽鱼咸遂。赏人之善,常若不及;掩人之过,惟恐其闻。以至法不胜奸,威不克爱。以厌兵之俗当用武之世,孔明罕应变之略,不成近功;偃王躬仁义之行,终于亡国。道有所在,复何愧欤!……”(徐铉:《骑省集》,卷29,四部丛刊本。)
徐铉笔下的李后主施周公仁政,以王道治国,以孔子纲常道德处世,始终如一从不背离。徐铉另附“序文”赞扬李煜精心研究“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旁通先秦诸子百家:撰着文史华章,必造精惊。煞尾收结—称誉后主如日月光辉普照,功德名垂青史。这篇流传千古的墓志铭文,即使阴施“牵机药”毒杀李烃的太宗赵光义,读后也深为感叹,告诫臣下,赞赏徐铉是不忘旧主的骨耿忠臣。
作为据有“三千里地山河”的南唐国主,李煜的仁信在是突出的。他对臣下的“宽宏”,对百姓的“仁爱”,应该说难能可贵。他“以民为本”,“施善政”,则应当受到公正的品评。
李煜继位为第三代国主时,南唐已经国土被蚕食,北面称臣于宋,随时可能被吞并而亡国。面对江山残破、国库日空、朝不虑夕的国家形势,李煜没有穷极搜刮、转嫁于民;国危民乱则多滥施酷刑,其结果反而加速政权灭亡,这已成一种规律。李煜对此有一定的认识,所以他对刑狱相当慎重,每每亲自过问,极力反对酷刑。这恐怕不能仅仅以李煜尊崇佛门、乐行善事来做解释的。史称:“后主天性喜学问,……其论国事,每以富民为务,好生戒杀本其天性。”(史虚白:《钓矶立谈》,中华书局1991年版。)陆游《南唐书》亦载:“论决死刑,多从末减,有司固争,乃得少正,犹垂泣而后许之。常猎于青山,还如大理寺亲录系囚,多所原释。”这种以皇帝国君身分直接问刑狱,甚至亲自去监狱释放在押囚犯的做法,招来大臣非议,中书侍郎韩熙载即面奏:“中书侍郎韩熙载奏,狱讼有司之事,囚圄非车驾所宜临幸,请罚内库钱三百万以资国用。”[宋]陆游:《南唐书》卷3,《后主本纪》,中华书局1985年版,丛书集成初编本。大臣敢于提出给皇帝处以罚款,这本身也说明了李煜运刑宽松。
李煜与南唐社会命运
李煜是李璟的第六子,出生南唐皇宫,自小心灵聪颖,体态俊美,深得皇宫亲眷、宫人爱宠。青少年时代度过一段靡华豪奢的享乐生活,且看其宫中摆设:“尝于宫中以销金红罗幕其壁,以白银钉、玳瑁押之,又以绿钿刷隔眼,糊以红罗,种梅花于其外。”佚名:《五国故事》卷上,台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李后主每春盛时,梁栋窗壁柱栱阶砌,并作隔筒密插杂花,榜日锦泪天。”〔宋〕陶榖:《清异录》,《说郛》卷61,中国书店1986版。后代在对李煜的记录时也多讲其“性骄侈、好声色”。李煜本与王位无缘,但李璟晚年南唐宫廷内部的一场变故,却将这个“生于宫廷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王子推到了政治舞台的中心。王国维:《人间词话》,引自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版,第4242页。
这位生长于帝王之家、过着钟鸣鼎食生活的后主,书、画、诗、文、词、音乐、佛学样样精通,尤以灿烂的词章彪炳词坛。他购藏锺王真迹至多,得笔于柳公权,特为遒劲。所为“书评”,称欧虞褚薛、李、颜诸家,各得右军之一体,尤称特识。他善写墨竹,尤工翎毛,凡署“锺隐笔”者,皆其自画。锺隐即其别唬“锺峰隐居”之省称。其诗颇饶情韵,全唐诗录十八首。文笃好。末嗣位时,开崇文馆。即位后,置澄心堂,多引能文之士。所为文集凡三十卷,惜今不传。词可分前后两期。前期据有江南,寄情声色,笔意自成馨逸,能于花间集外,自立一格,亦时有放逸之致。后期则为归宋二三年间,名虽封侯,实为俘虏,题材加广,感慨益深,喜用赋体,工于白描,而文外曲致,翫之弥远。谭复堂称其“雄奇幽怨,妙兼二难”,遂为百世不眺之祖。对于音乐,徐铉称其洞晓音律,精别雅郑,穷先王制作之意,审风俗淳薄之原,为文谕之,以续乐记。喜研佛学内典,崇修佛寺,尝改宝公院为开喜道场,围城之时为近臣所蔽,犹听沙门德明讲楞严经。另著杂说百篇,多所称引,时人以为可继曹丕典论,今皆一传。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这样评价道:“李重光之词,神秀也。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我国史尊李白为诗仙,杜甫为诗圣,而称赞李煜为词魂,应为中肯之论。
对李煜评论,长期以贬居多,有人认为他虽承统即位却拙于治国,荒淫酒色自亡其国。清代袁牧《随园诗话补遗》则引郭麐《南唐杂咏》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几乎一直左右着史界的评论。在某网站博客上,一则短文里的评价文字写得昪常绚丽精彩:
本以为你会走进百姓,仁政惠民,谁想你停留在征歌逐舞:“凤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本以为你会走进士兵,患难同共,谁想你停留在幽欢密会:“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本以为你会走进文武,殚精国事,谁想你停留在相思别离:“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终于兵临城下,四面悲歌,举手间君王阶下囚。只剩下让人心惊的“最是仓皇辞庙日,垂泪对宫娥”;只剩下让人痛楚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只剩下让人沉郁的“多少恨,昨夜梦魂中”;只剩下让人肠断的“人生愁恨何能免,**独我情何限”。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李煜走出励精图治的江山,停留在纸醉金迷的深宫,于是绣口一吐,就是一个亡唐。([url]./u/49d689ce010003zi[/url])
像此等认为李煜是荒淫酒色、懦弱无能、只懂屈辱伏降的昏君的文字,比比皆是。李煜作为一国之君,虽然没能逃脱亡国的命运,但这并不代表其昏庸无能,其在国家管理上的作为只是常常被其在上的辉煌所掩盖而已。此前,不少有识之士已经对李煜做出了相反而中肯的评论,关立勋:《论李煜其人》,载《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第35-39页;许春在:《为李后主一辩》,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年3月第18卷第1期,第58-63页;赵梦昭:《文德君王—李后主新评》,载《湖南大学学报》1997年第i1卷第4期,第54-58页;等等。因此给李煜一个全新评价的时机已经成熟。本节权引学者们已经刊出的有关文字并结合个人看法,对李煜作一番评述。鉴于其文献词章成就将在文化篇里专门叙述,这里仅涉及其治国方面的绩效评价。
作者:格羅索2009-4-506:29回复此发言
--------------------------------------------------------------------------------
2[转]后主是个有为之君,惜乎时不我予,乃至身死国亡
一、道义层面:具仁信之德
徐铉《徐骑省集》是了解南唐评析李煜的重要史书。
徐铉曾挥洒如椽之笔,奉命撰写李煜《吴王陇西公墓志铭》,对李后主一生功过事迹秉笔直书、盖棺论定:
“……王以世嫡嗣服,以古道驭民,钦若彝伦,率循先志。奉蒸尝、恭色养,必以孝;事耇老、宾大臣,必以礼。居处服御必以节,言动施舍必以时。至于荷全济之恩,谨藩国之度,勤修九贡,府无虚月,祗奉百役,知无不为。十五年间,天眷弥渥。然而果于自信,怠于周防。西邻起衅,南箕构祸。投杼致慈亲之惑,乞火无里妇之辞。始劳因垒之师,终后涂山之会。……
“惟王天骨秀昪,神气清粹,言动有则,容止可观。精究六经,旁综百氏。常以周孔之道不可暂离,经国化民,发号施令,造次于是,始终不渝。酷好文辞,多所述作。一游一豫,必以颂宣。载笑载言,不忘经义。洞晓音律,精别雅郑;穷先王制作之意,审风俗淳薄之原,为文论之,以续《乐记》。所著文集三十卷,杂说百篇,味其文、知其道矣。至于弧矢之善,笔札之工,天纵多能,必造精绝。本以恻隐之性,仍好竺干之教。草木不杀,禽鱼咸遂。赏人之善,常若不及;掩人之过,惟恐其闻。以至法不胜奸,威不克爱。以厌兵之俗当用武之世,孔明罕应变之略,不成近功;偃王躬仁义之行,终于亡国。道有所在,复何愧欤!……”(徐铉:《骑省集》,卷29,四部丛刊本。)
徐铉笔下的李后主施周公仁政,以王道治国,以孔子纲常道德处世,始终如一从不背离。徐铉另附“序文”赞扬李煜精心研究“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旁通先秦诸子百家:撰着文史华章,必造精惊。煞尾收结—称誉后主如日月光辉普照,功德名垂青史。这篇流传千古的墓志铭文,即使阴施“牵机药”毒杀李烃的太宗赵光义,读后也深为感叹,告诫臣下,赞赏徐铉是不忘旧主的骨耿忠臣。
作为据有“三千里地山河”的南唐国主,李煜的仁信在是突出的。他对臣下的“宽宏”,对百姓的“仁爱”,应该说难能可贵。他“以民为本”,“施善政”,则应当受到公正的品评。
李煜继位为第三代国主时,南唐已经国土被蚕食,北面称臣于宋,随时可能被吞并而亡国。面对江山残破、国库日空、朝不虑夕的国家形势,李煜没有穷极搜刮、转嫁于民;国危民乱则多滥施酷刑,其结果反而加速政权灭亡,这已成一种规律。李煜对此有一定的认识,所以他对刑狱相当慎重,每每亲自过问,极力反对酷刑。这恐怕不能仅仅以李煜尊崇佛门、乐行善事来做解释的。史称:“后主天性喜学问,……其论国事,每以富民为务,好生戒杀本其天性。”(史虚白:《钓矶立谈》,中华书局1991年版。)陆游《南唐书》亦载:“论决死刑,多从末减,有司固争,乃得少正,犹垂泣而后许之。常猎于青山,还如大理寺亲录系囚,多所原释。”这种以皇帝国君身分直接问刑狱,甚至亲自去监狱释放在押囚犯的做法,招来大臣非议,中书侍郎韩熙载即面奏:“中书侍郎韩熙载奏,狱讼有司之事,囚圄非车驾所宜临幸,请罚内库钱三百万以资国用。”[宋]陆游:《南唐书》卷3,《后主本纪》,中华书局1985年版,丛书集成初编本。大臣敢于提出给皇帝处以罚款,这本身也说明了李煜运刑宽松。